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至10月,对北部湾沿海红树林12个采样点的蟹类标本进行了鉴定,共计39种,隶属于11科23属,其中Perisesarma eumolpe为国内新纪录种,米埔近相手蟹(P.maipoense)为海南省新纪录种;上述蟹类中,沙蟹总科种类最多,为8属20种,占所有种类的51.3%;其次为方蟹总科,共10属14种,占所有种类的35.9%;梭子蟹科与毛刺蟹科各2种,玉蟹科1种。北部湾红树林采样点蟹类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861-3.315;均匀度(J’)变化范围为0.587-0.829;丰富度(D’)变化范围为0.892-1.972。大冠沙与雷州海角村的相似性值最大(0.632),表现为中等相似;海南清澜港与北海草头村的相似性值最低(0.087),表现极不相似。方蟹和沙蟹是红树林区蟹类两个最大的类群,北部湾沿海红树林蟹类属于南海蟹类区系,主要由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与广温广布种组成。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对北部湾红树林的10属14种方蟹和8属20种沙蟹进行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并分别用NJ法、MP法和BI法等不同构树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方蟹总科的相手蟹科、弓蟹科、方蟹科分为明显的三大支系;沙蟹总科的MP树与BI树的拓扑异构图显示为形态分类上隶属于沙蟹科的蟹类聚成一个支系,与隶属大眼蟹科的蟹类聚成的支系聚合成一大支;猴面蟹科的蟹类与毛带蟹科的蟹类各自聚成支系后聚合一起,与沙蟹科、大眼蟹科聚成的支系汇合,而和尚蟹科单独形成一个支系。由此可见,分子系统发育树基本支持形态分类学的分类结果。对红树林中广泛分布的双齿近相手蟹9个种群23个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并对形态比例参数进行了多元分析,结果表明,群体的聚类分析不能把双齿近相手蟹群体明显的分组,判别分析对群体的综合判别率为40.8%,说明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较小;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双齿近相手蟹9个群体基本重叠在一起,难以将其区分开来,亦说明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较小。形态比例参数差异的差异系数值(CD)均小于亚种分类的阈值1.28,群体间的形态差异未达到亚种水平。10个地理群体186只双齿近相手蟹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共有31个单倍型,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水平和低核苷酸多样性水平特征。网络关系图呈明显的星状结构,分子方差分析(AMOVA)与Fst结果均表明群体内的个体差异大于群体间的差异水平,群体间的遗传距离非常小,不存在地理隔离模式。核苷酸不配对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双齿近相手蟹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成明显的单峰类型,且观测值与模拟值相吻合,属于泊松分布模式,说明该群体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中性检验结果亦支持核苷酸不配对分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