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N1+V+得+N2+VP”结构可以表达丰富的语义内容,是日常口语和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口语化表达形式。由于“N1+V+得+N2+VP”结构的构成成分的句法和语义相对复杂,学界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上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因此,对此结构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来对“N1+V+得+N2+VP”结构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考察。第一章主要对“N1+V+得+N2+VP”结构的五个组成成分“N1”“V”“得”“N2”“VP”的句法语义进行描写和分析,并对重要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N1”多表示确定的、共知的、具体的对象,一般为体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也少量存在。谓词性词语中的动词和状中短语充当“N1”时,“N1”不表动作行为,而表动作所引起的状态和事件。“N2”与“N1”相比,句法结构更加单一,只能由体词性成分充当。“V”单音节词语占优势,能够进入结构的双音节词语多为凝固性比较强的动词和少数表心理感受的形容词。后补式的动词、书面语太强的动词、包含某种结果的动词、带“着、了、过”的动词以及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不能进入该结构。“V”一般为表动作、心理的动词,语义非常简洁,而“VP”多数为短语,语义上多表结果或程度,除了单个动词和动词重叠式不能进入该结构,其他可以作谓语的成分都可以进入该结构。第二章主要从语义方面对“N1+V+得+N2+VP”结构进行分析,从语义类别的角度将结构分为两大类,即领属义类和非领属义类,非领属义类又根据结构各成分之间语义的施受关系及使用频率分为五个小类,揭示了结构内部复杂的语义关系。然后对进入“N1+V+得+N2+VP”歧义结构的“V”的语义类型进行全面的梳理,通过对“N1+V+得+N2+VP”歧义结构中的“N1”“N2”的语义性质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N1”与“N2”语义性质越接近,歧义越可能发生,歧义度越高;二者间语义性质差距越大,歧义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歧义度越低。此外,本章还利用象似性理论的标记象似性原则来分析“VP”对结构语义完整性的影响,运用顺序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性原则来分析“N1+V+得+N2+VP”歧义结构多种歧义的可接受程度。第三章对“N1+V+得+N2+VP”结构的语用效果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主要从焦点作用、话题功能、语篇特点以及主观极限表达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独立成句的“N1+V+得+N2+VP”结构的焦点一般为“VP”,充当复句的分句时整个结构一般为复句的焦点。“N1+V+得+N2+VP”结构一般可以起到明确和强调“N1”这个话题的作用。在语篇上,“N1+V+得+N2+VP”结构往往位于句子的末尾,通常充当复句的最后一个分句,表示对前面若干个分句的总结,着重描述前面相关动作造成的某种结果或程度。此外,“N1+V+得+N2+VP”结构表达出程度极高的主观极限义,主要分为消极情感极限表达和积极情感极限表达,其中表消极情感倾向的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