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鹅瘟是以雏鹅和雏番鸭作为侵染对象,以坏死性肠炎为主要病变的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是危害中国养鹅业发展的最严重传染病之一。该病毒主要侵害10日龄以下的雏鹅,也偶有60日龄的鹅发病,发病率高达80%,致死率可达60%。因此,探讨小鹅瘟病的流行规律、病毒在鹅体内的复制及组织分布情况,对研究小鹅瘟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分别从安徽两个养殖场发病死亡的、具有小鹅瘟典型病变的病鹅肝脏病料中各分离获得1株病毒,经过电镜观察、PCR反应、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鉴定后,证实分离株为鹅细小病毒(Gosling plague virus,GPV),并分别命名为GPV YZ株和GPV WX株。通过将GPV YZ株和GPV WX株人工感染鹅胚发现,该两株病毒均可引起鹅胚全身实质性器官出血,部分鹅胚头部皮下水肿。鹅胚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GPV YZ株的ELD50=10-4.840.2ml,GPV WX株的ELD50=10-5.160.2ml,两株毒株的毒力相当。设计5对引物进行全基因扩增,测序结果表明YZ株和WX株全基因序列长度均为5049bp,VP3片段长度均为1605bp,两毒株的全基因序列与VP3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7%和99.4%。进化树分析表明此两毒株与周边省市分离的GPV毒株如江苏GPV YZ99-6和LH株、上海GPV SHFX-1201株以及安徽GPV Y株等亲缘关系较近;与标准毒株B株比较发现,YZ株和WX株均在67-80nt(CACATGCTTCCGGT)处、334-347nt(GCATGTGACCGGAA)处、4767-4780nt(CACATGCTTCCGGT)处、5033nt-5046nt(GCATGTGACCGGAA)处各缺少14个碱基,缺失部分均在ITR区,但并未影响病毒发夹结构的生成。为探索GPV在雏鹅体内的增殖规律,研究选取GPV YZ株作为抗原建立GPV人工感染动物模型;利用VP3片段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通过构建质粒作为模板标准品绘制出荧光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0.99表明Ct值与拷贝数对数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并得出函数公式:Y=-4.787X+35.44。应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人工感染雏鹅各脏器在不同时间段的病毒含量。结果,48h以前病毒含量普遍较低,48h-96h病毒大量增殖,96h各脏器的病毒含量普遍达到最高水平,144h病毒含量下降,但比72h病毒含量高。因此得出GPV在雏鹅体内增殖情况的数学模型是以96h为中轴的正态分布曲线。以96h为例,各脏器的病毒含量为:肾脏>回肠>十二指肠>脾脏>空肠>肝脏>心脏>大脑。为揭示GPV的抗原定位和引起的组织学变化,研究以人工感染雏鹅96h时的各脏器作为检测对象,通过免疫组化和HE染色技术进行检测,HE染色结果显示GPV引起小肠绒毛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肝脏出血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病毒抗原定位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大脑神经细胞的胞浆中,其中小肠、肾脏所检测到的阳性信号比肝脏等实质性脏器的阳性信号强,此与荧光定量结果相一致。通过组织学观察发现,GPV对各组织脏器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各脏器不同程度的出血,由此表明GPV感染雏鹅后呈现泛嗜性。通过对GPV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的序列分析及病毒在组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安徽GPV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关系及GPV在雏鹅体内的增殖规律,为小鹅瘟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