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社会转型的影响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代家庭与学校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嬗变,甚至出现了功能替代的异化现象。本研究立足于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功能层面,尝试从个体社会化角度,建构现代家庭与学校教育功能互补的理论解释框架,从而参照家庭与学校教育功能互补的理论,构建家庭与学校教育功能互补的良好教育场。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功能互补。首先,从历史层面,考察了家庭与学校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功能承载状况。通过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个体社会化功能的历时性比较,展现了家庭与学校教育功能互补发展的脉络及其社会实践效用。从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家庭与学校对教育功能的承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家庭作为教育功能的主要载体到学校成为承载教育功能的主要机构的发展历程。其次,从原理角度,在梳理家庭与学校教育功能互补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价值内蕴及其功能互补进行阐述,主要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个体社会化的现有研究角度,剖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功能互补机制。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实质,是个体生物因素、个体人格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三大结构因素及其功能交互作用的过程,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看,作为初级社会群体的家庭与作为次级社会组织的学校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根据自身的结构特征优势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化功能,从而形成功能互补;从文化传递角度来看,家庭与学校分别作为传递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载体,由于其文化介质的传递结构、内容以及方式的差异,而形成了功能互补;从个性发展角度来看,由于家庭与学校中影响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他人”——父母、教师以及同辈群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功能互补。再次,从实践层面,对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功能互补进行探索和思考,论证了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与学校教育功能互补的建构途径,构建家庭与学校功能互补的良好教育场。一方面,要提高家长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另一方面,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学校的文化环境,完善学校的社会化功能。此外,还要促进家校合作,扩大家庭与学校社会化功能的“重叠影响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