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1.研究高校各年龄段教师体质状况总体状况及各指标的增龄性变化趋势和特征。 2.探究高校教师体质相关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及这种内在关系的年龄特征。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体质相关文献,搜集体质相关资料,对各种与体质相关的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与相应的体质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 2.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 研究结果: 1.浙江师范大学教师体质总体状况较好,稍差等级的比例仅为3.3%;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在40岁前后变化显著,男性教师握力水平在40岁后出现持续显著下降。 2.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性教师骨强度指数逐渐减小,骨折风险值逐渐增大,骨密度T值逐渐减小,且各组骨密度T值均为正。 3.20-39岁组、40-59岁组及60-69岁组教师血管弹性的等级总体差异不大,“疑似闭塞”等级的比例在20-39岁年轻教师中最高,为10.2%。男、女性教师血管弹性程度随年龄上升而下降,CAVI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且变化显著,但弹性程度的等级评价随年龄变化不显著。ABI值在40岁以后发生显著下降并在60岁前后出现突降。血管阻塞程度在60-69岁与50岁前相比差异显著。 4.男、女性教师身体成分多项指标在40-50岁出现突增或突降,男、女性教师肌肉的体百分比均随年龄上升而下降,且男性在60岁前后出现突降。男性身体质量指数则随年龄随年龄上升先上升后下降,且在40-49岁达到峰值,女性身体质量指数在20-69岁间随年龄上升持续上升。体脂百分比随年龄上升单调上升,皮下脂肪占全身脂肪的百分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内脏脂肪占全身脂肪的百分比则随年龄增加持续上升,且内脏脂肪百分比升高幅度大于皮下脂肪百分比的下降幅度。内脏脂肪面积均值男、女性教师间差异非常大且随年龄呈上升趋势男性在40岁后大于100cm2,男性为女性的2-3倍,但男女总体趋势均为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5.男性教师CAVI与BMI、体脂百分比、体内脏脂肪百分比、体皮下脂肪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及内脏脂肪含量在30-49岁年龄段表现出负的弱相关性,与体肌肉百分比表现出正的弱相关;男性教师ABI与BMI、体脂百分比、体内脏脂肪百分比、体皮下脂肪百分比及内脏脂肪面积在30-69岁呈较弱的正相关,各相关系数随年龄上升先增大,至50-59岁组相关系数达到最大,60-69岁以后出现下降,CAVI与BMI相关性最大,ABI则与BMI及内脏脂肪面积相关系数较其余指标大。女性教师CAVI与各身体成分指标在20-49岁间各组均表现弱相关性,其ABI与各身体成分指标仅在40-49岁间呈现弱相关,其中两指标均与BMI间相关系数最大。 研究结论: 1.男、女性教师体质总体状况较好,但男性教师握力40岁后呈持续显著下降趋势。 2.20-59岁男女教师骨强度随年龄增大而下降,骨折风险随年龄增大而上升,各年龄段骨密度水平均高于理想峰值,即各年龄段教师骨质水平均显著好于普通大众人群的最佳水平。 3.血管阻塞程度等级评价在20-39岁组与40-59岁组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年轻教师一次急性测试的血管通畅性不佳。男、女性教师血管弹性程度随年龄上升而下降。 4.男、女性教师内脏脂肪面积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教师在40岁后普遍出现内脏脂肪型肥胖。 5.身体成分与血管机能指标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男性教师血管阻塞程度与身体成分指标间的相关性随年龄先增加,随后在50-5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而后逐渐减弱。血管机能与身体成分的含量及形态均相关。BMI是预测男性及女性教师动脉阻塞程度及弹性程度最重要的体成分指标。此外,内脏脂肪面积能较好的反映男性血管机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