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研究探讨20世纪20、30年代寓居上海的韩国作家想象中的上海。现在在上海新天地仍有韩国临时政府的旧址,这是韩国与中国关系的象征性符号,给研究者的选题以启发性的意义。1919年“3·1独立运动”失败之后,一大批韩国知识分子流亡到上海。其中的韩国作家创作了一批文学作品,以表达他们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作品主要发表在韩国的《开辟》、《三千里》、《新东亚》、《朝光》等综合杂志上。本论文以他们笔下的上海书写为研究对象,来解读作家们对上海的想象。本论文的基本框架如下:第一章从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角度来说明韩国与上海的关系,并分析上海的特殊性;第二章通过游记的书写考察当时居住在上海的韩国作家在上海的生活体验:第三章通过小说对都市人的书写来解读上海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当时寓居于上海的韩国人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态度。从上述作品中可以看出,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已经成为了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但在半殖民的社会情况下,上海也暴露出颓废和罪恶的一面。在韩国作家眼中,因为有祖国被日本全面殖民化的经历,他们更倾向于描写上海颓废与罪恶的一面。上海虽然由于成为通商口岸和租界而在经济、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其繁荣和摩登是以被西方列强加以殖民为代价的。因此,他们认为上海的现代化发展是一种畸形的繁荣。韩国作家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上海想象与一般将上海视为摩登象征,只看到霓虹灯影的光晕的流行看法有所不同。到了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在上海日益扩张,很多韩国志士丧失了革命的意志,他们陷入大都市享乐生活的同时,压迫底层平民和真正的革命志士。原本作为革命希望的上海就变成了让人感到挫败甚至绝望的空间。对此,韩国作家将上海作为一面“镜子”,来批判在现代化繁华背后隐藏的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他们认为上海走的是一条堕落的现代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