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根据《柳叶刀》2017年发布的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疾病负担调查,偏头痛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人类疾病,按失能所致生命年损失(Years oflife lost to disability,YLDs)计算,偏头痛是第七大致残性疾病。由于偏头痛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使患者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偏头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高对偏头痛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已证明,对于偏头痛患者很多头痛发作都与诱因有关,且诱因诱发的与自发性的偏头痛相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严重。这可能是由于诱发因素造成脑细胞相关的神经电活动的干扰,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敏感性和脑血管变化的原因。因此,某些环境和行为因素已成为启动和加速偏头痛发作的一个强有力的诱发因素。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必需品和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然而,手机为我们提供无数便利的同时,使人类生活环境受到越来越多从未出现过的新射频电磁辐射(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RF-EMF)的污染。相关研究认为手机电磁波可通过与细胞电磁相互作用影响人类生理的各个方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密切接触这些设备的头部,电磁场可能干扰了大脑的某些功能。已有研究表明,每天使用手机和每周使用Wi-Fi的增加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作为电生理学的客观指标之一,是一种心理活动(即事件)相关联的脑电位变化,已成为客观评价认知功能的重要方法。由于事件相关电位具有安全、客观、无不良反应等特点,在心理和生理学及临床医学等领域得到较广的应用,且有较高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价值。同时,事件相关电位不仅具有测试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而且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被称为“21世纪的反应时间”,可以呈现大脑神经细胞在毫秒级的认知过程,为评价偏头痛提供了一种客观、可靠的检测方法,也为偏头痛病因机制的探索、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价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关联性负变(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CNV)作为事件相关电位中的内源性成分,与人们的感知或认知心理加工过程有关,且不受刺激的物理特性影响。因而,CNV已成为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大脑神经系统活动机制的客观神经电生理指标。研究表明,偏头痛发作期可以观察到由中枢触发的脑干紊乱引起的血管和神经电位变化。三叉神经系统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疼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种异常疼痛常常与三叉神经血管神经纤维去极化的皮层兴奋状态有关。而CNV作为一种缓慢的皮层事件相关电位,与纹状体-丘脑-皮层回路激活后皮层兴奋性水平密切相关。因此,CNV已成为偏头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一项良好客观神经电生理指标。目前,有关研究表明手机无线通信设备发出的射频电磁辐射(RF-EMF)可能是触发偏头痛发作的环境诱因之一,但尚缺乏相关的客观依据。CNV作为评价偏头痛脑电活动的一项重要电生理客观指标,手机成瘾对偏头痛患者的CNV是否会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与健康人相比是否存在差异性?目前尚未有相关报导。此外,Kropp和Gerber对所收集偏头痛患者CNV相关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偏头痛的发作周期可能为3天。然而,在我国目前诊疗环境下,真正偏头痛患者的发作频率远没有如此之高。重新审视Kropp和Gerber的研究后发现,其理论是基于特定条件下(特定人群、地域、病情严重程度及易感因素等)所得。因此,其理论的临床实践性可能与我国目前广大偏头痛群体的发病特点并不一致。那么,本地区偏头痛患者的发病特点是怎样的,目前尚无相关报导。如前所述,既然诱发因素在偏头痛的发作中起重要作用,手机作为重要的环境诱因之一,那么,手机成瘾可能会对偏头痛的发作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中为减少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期排除了手机成瘾这个重要的环境诱因。众所周知,偏头痛的亚型居多,各亚型又分为多个派生型,而其中无先兆偏头痛的发病率较高,且症状隐匿,其发作的不可预见性及难以干预性,给无数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带来更大困扰。同时,由于各种偏头痛亚型发病特点及诱发因素各异,因此,本课题仅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发作周期进行初步探讨,其他亚型偏头痛患者的研究工作将逐步展开。本课题分为两章:一、手机成瘾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关联性负变(CNV)研究。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CNV)研究。以期寻找手机成瘾对偏头痛患者产生影响的客观依据,重新审视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发作周期,为临床偏头痛患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手机成瘾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关联性负变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手机成瘾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人CNV的变化,从电生理学角度明确手机电磁辐射对其产生的影响,为手机成瘾诱发偏头痛发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16年09月至2017年06月期间,本研究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47名,通过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SPAI)评分将其分为手机成瘾组(A组,39名),非手机成瘾组(B组,38名)。筛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同样通过SPAI量表评分后,分为手机成瘾组(C组,33名),非手机成瘾组(D组,32名)。所有健康对照组来自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家属。告知所有参与者在未来的3个月内每天完成头痛日记,记录头痛发作次数,在每次偏头痛发作24小时内复诊,且都处于偏头痛发作持续期内,并对每次复诊的患者均行ERP检测和头痛评分量表评估。将A组中途退出检测的10名和B组中途退出检测的8名偏头痛患者均排除在数据分析之外。最终将参与者A组(29名,平均年龄39.56±6.22)、B组(30名,平均年龄41.78±5.41)、C组(33名,平均年龄40.08±6.11)、D组(32名,平均年龄38.74±6.59)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评分及行ERP检测所得初始关联性负变(Initial 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iCNV)的潜伏期、波幅、习惯性指标的实验数据,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IBM Corp.Armonk,NY,USA)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所得统计结果,以a=0.05作为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水准。结果:通过CNV研究发现,对于非手机成瘾组,偏头痛组与对照组相比,iCNV潜伏期、波幅和习惯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于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相比,偏头痛组与对照组均表现为iCNV潜伏期延迟,波幅增加和习惯性降低(p均<0.01;p均<0.05),且偏头痛组与对照组相比,iCNV潜伏期延迟,但波幅增加和习惯性降低(p均<0.01)。对于偏头痛组,手机成瘾组与非手机成瘾组相比,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增加,疼痛程度加重(P均<0.01)。结论:手机成瘾影响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人的iCNV变化,表明手机成瘾降低了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人对预警刺激的唤醒和预期,且对偏头痛患者的影响更显著;同时,手机成瘾增加了偏头痛患者的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因此,我们建议无论是偏头痛患者还是健康人都应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尤其是偏头痛患者。第二章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周期的关联性负变研究目的:研究无先兆偏头痛发作后第3-7天成年人总关联性负变(Overall 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oCNV)、初始关联性负变(Initial 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iCNV)、终末关联性负变(Terminal 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tCNV)、命令后负变化(Postimperative negative variation,PINV)的潜伏期、波幅和习惯性的指标变化,为探讨无先兆偏头痛的发作周期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017年07月至12月期间,本研究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22名,经SPAI量表评分后,选取50名非手机成瘾偏头痛患者作为偏头痛组,筛选年龄和性别相匹配非手机成瘾健康人4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告知所有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后第3-7天,在不服药和治疗的情况下每天到医院行ERP检查,同时要求患者每天记录头痛日记,将偏头痛组中途退出检测的8名和健康对照组中途退出检测的4名偏头痛患者均排除在数据分析之外,最终将偏头痛组(42名,平均年龄36.64±9.85)及健康对照组(44名,平均年龄35.57±8.74)记录的oCNV、iCNV、tCNV和PINV的潜伏期、波幅和习惯性指标,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IBM Corp.Armonk,NY,USA)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所有数据均为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组间差异,以α=0.05作为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水准。结果: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后第3-7天,偏头痛组与对照组oCNV、iCNV、tCNV、PINV的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NV、iCNV、tCNV、PINV的波幅和习惯性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偏头痛发作后第3-7天其oCNV、iCNV、tCNV、PINV的潜伏期、波幅、习惯性不具备发作前期CNV的显著负性变化,即不具备偏头痛发作前的典型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成人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在排除手机成瘾这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后,其发作周期可能不止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