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词是词汇层面的仿拟。为了达到幽默、讽刺、新颖、活泼等的修辞效果,通过模仿现成的词语而临时创造出新词语,这种修辞手法即为仿词。《红楼梦》中的仿词艺术极为精湛。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中的仿词艺术及其翻译进行研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个新的仿词翻译模式,并用它对《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仿词的翻译进行研究。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观察场景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将其分为图形、背景两部分,其中图形是相对较突显的部分。图形背景理论在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Robin引入心理学,之后被格式塔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空间组织方式。20世纪7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家Talmy率先将其引入语言研究。他认为语言中一个概念是以另一个概念为参照建立起来的,其中作为参照的概念是背景,被支撑的概念为图形。认知语法的代表人物Langacker采用射体和界标这一组术语来代替图形和背景,并广泛使用这一概念来分析语言现象。Stockwell提出图形背景现象与文学评论中的前景化相对应,并将它引入诗歌研究。仿词是图形和背景的完美组合。其原因可以从它们在定义,特征,功能及认知本质四个方面的相似性进行阐述。首先,两者在定义上存在相似性。在图形背景组织中,图形是以背景为参照的。仿词中,仿体以本体为参照。其次,仿体和替换的词是临时创造的,更具有依赖性,这都符合图形的特征。而本体和被替换的词符合背景的特征。第三,仿词中仿体的产生与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形式发生冲突,这种新颖,不和谐的形式很容易使之成为突显。而图形背景组织的最重要的功能也是突显。第四,图形背景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仿词的产生和接受也涉及到认知,因此仿词的本质也是认知的。仿词中有三层图形背景关系。在翻译的过程中,将仿词中每个层面的图形背景关系作为一个翻译单位,译者试图在目的语中实现三个层面的图形背景关系的对等。然而,由于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图形背景关系有时在目的语中不能实现对等,甚至缺失。这就是图形背景理论下仿词的翻译模式。这一新的仿词翻译模式在本文最后被用来分析《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仿词的翻译。另外,,也分析了其中的可译性的限度以及译者采取的补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