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大竖向载荷下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特征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l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的建筑结构设计是在规范的指导下取用具有统计意义的荷载值来进行的。当发成诸如活荷载超载或恒荷载较大的特殊情况时,这种较大的竖向荷载同侧向地震荷载共同作用下,往往造成框架梁一端出现较大弯矩值,而另一端弯矩较小的情况。已往的研究一般是建立在常规荷载取值下进行的,为了弄清这种较大竖向荷载与地震荷载共同作用时如何影响框架的损伤破坏机制,我们有必要根据以上的目标建立模型,来发现大的竖向荷载同地震作用同时发生时,框架破坏的潜在规律。本文以著名的非线性分析程序IDARC为平台,设计并分析了三组典型框架,并对不同竖向荷载下的情况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7度区六层框架上部两层柱子出铰随竖向荷载的增大而增多,竖向荷载的增大更不利于梁铰机制的形成。8度区六层框架和8度10层框架的分析结果,上部两层柱子出铰同7度框架的分析结果相似;但相对7度框架,这种因竖向荷载的增大而导致柱子出铰增多的趋势相对减弱。对比不同竖向荷载下的分析结果,梁单元损伤值随竖向荷载的增大有所增加。从框架整体反应的结果来看,最大顶点侧移、最大层间位移角随竖向荷载的增加没有太大变化;竖向荷载的增加对框架整体反应的影响不大。本文的分析工作,对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也为今后以IDARC为平台的结构分析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饮用水水源的污染和水质要求的提高,尤其是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发现,使得传统的常规处理工艺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寻找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水处理新工艺已迫在眉睫.该研究以黄浦江上游
本文在分析工程结构动态检测损伤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工程结构损伤识别的曲率模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有关文献表明,迄今为止,曲率模态法尚未应用于拱结构的
桩基础因其承载力高、沉降小、抗震性能强及能较好地适应复杂工程环境等优点而得到广泛使用。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海上钻井平台、跨海大桥和风力发电塔等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将桩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平时功能的迫切需求,人防工程正向着大跨度、大开间方向发展,以达到在保证人防工程战时防护功能的前提下,满足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人防工程可
本文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简单地介绍了价值工程基本概念、特点、基本原理和工作程序,然后系统地介绍了价值工程的对象选择的方法和各自适用的条件,以及对工程项目收集
本文在综述了上世纪一些著名的破坏准则和强度包线模型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在土力学中有广泛应用的SMP(松岗—中井)破坏准则,将这一著名的土体三维破坏准则应用于岩土工程实际
由于桩具有承载力高,变形小和施工速度快的特性,所以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果考虑桩间土承担荷载,那么控制沉降就变得非常重要。目前分析群桩常用的相互作用系数
索穹顶是由美国工程师D.H.Geiger在著名建筑大师R.B.Fuller提出的张拉整体结构思想上,设计出的一种新型大跨度空间结构。它具有质量轻、安装便利、经济性好、造型时尚的特点,在
岩土和地质工程系统具有高度的非线性特征,其变形、破坏和失稳充分体现了系统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从系统的非线性入手,进一步探索其某种普适性的内在规律,发展科学合理的、
钢结构节点的发展由最初的刚性和柔性到半刚性,解决了节点容易发生脆性破坏的问题。但是,却放大了节点在加载以后容易留下残余变形的问题。钢结构建筑在发生地震以后由于残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