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法覆岩破坏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煤层采动的进行,顶板覆岩产生垮落带与导水裂缝带,底板覆岩产生破坏变形,若裂隙发育至煤层附近隐伏含水层,将会导致突水事故的发生,因此对覆岩破坏探测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覆岩的破坏会导致其电性发生明显变化,采用地电场方法对覆岩破坏进行研究,具有针对性。论文分别研究了全空间视电阻率法、钻孔视电阻率超前探测以及自然电位法在覆岩破坏探测中的响应,综合三种方法对覆岩破坏发育进行探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依据。通过研究覆岩破坏时电阻率变化规律及破坏带发育高度经验公式,建立不同顶板岩性、不同采厚、不同采动阶段的覆岩破坏地电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后得到:随采动进入不同阶段,模型视电阻率发生相应的升高,其中垮落带电阻率可升高至4倍(以砂岩为背景),导水裂隙带电阻率升高至11倍(以泥岩为背景),结合工程研究,现场探测垮落带视电阻率升高6倍(以泥岩为背景)。建立钻孔全空间电法超前探模型,改变异常体位置进行正演模拟,将模拟所得电阻率极值位置与异常设定位置进行对比后得到超前探线性系数范围为0.1~0.33。进行钻孔全空间电法超前探现场实验,所得线性系数范围为0.14~0.34。数值模拟与现场实验所得线性系数范围相互映证。结合工程研究,提出了钻孔岩性自训练超前探测法,利用自训练的线性系数对超前探范围作出调整,解决了钻孔垂直控制高度不够导致不能探测孔外裂隙带的工程难题。研究自然电位形式解,认识到覆岩破裂导致岩层电阻率梯度变化,进而导致自然电位发生相应改变;天然渗流自然电位监测实验发现:渗流发生时自然电位整体下降,渗流结束时自然电位恢复原状,证明自然电位受岩性电阻率的控制且具有反映裂隙渗流的能力。提出了工程实际监测过程中,自然电位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方法,利用自然电位法对覆岩破坏状态作出评价。本文分别利用数值模拟,现场实验以及工程实例,对直流电法覆岩破坏探测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首先利用视电阻率技术对破坏带发育高度进行初步探测,若钻孔垂直控制高度低于破坏带发育高度,则利用全空间电法超前探技术进行补充探测,最后利用自然电位法对覆岩破裂与渗流情况进行判断,综合利用三种方法对采动覆岩破坏进行长期监测,能准确判断覆岩破坏过程,可有效预测预报顶底板水害事故。该论文有图66幅,表13个,参考文献94篇
其他文献
枝瑚菌(Ramaria flaccida(Fr.)Quél.)又称扫帚菌,属于非褶菌目,枝瑚菌科,枝瑚菌属。但时至今日,有关于枝瑚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调查、鉴定分类、以及化学成分等方面,而关于该真菌多糖的研究也仅限于提取工艺和单糖组成,其完全的结构解析以及纯多糖的免疫调节及抗肿瘤活性方面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枝瑚菌子实体为实验材料,通过固液萃取,除蛋白得到粗多糖,再经过DEAE-52纤维素层析纯化
本文通过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再生混合骨料的基本物理性能,采用体积法确定了目标孔隙率为25%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配合比。通过抗压强度试验和透水性试验,研究了再生骨料取代率
植物病害是农业生产中一直存在的重大问题,它可以直接导致全球粮食作物和其余的农产品减产近20%。植物病原真菌是很常见的病原菌,很容易侵染植物,造成农作物的低产,因此对植
报导了启动子探测质粒pKK232-8为载体克隆嗜碱芽孢杆菌NTT89启动子的研究,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分别消化嗜碱芽孢杆菌NTT89染色体NDA和质粒pKK232-8,在体外重组,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在含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的
可重配置计算(RC)是一种新的计算实现方式,本文详述了该方式下的多种常用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通过利用RC的可重配置特性,以FPGA为基础,可实现图像处理虚拟硬件,并获得高效率与通用性的统一。
“互联网+教育”正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其宗旨是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用技术改造传统教育生态与环境,实现教育生态环境的结构性变革。而在线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则
[目的]根据蚊虫抗性产生的生化机制,利用生化检测法讨论蚊虫体内酯酶与抗性的关系,测定非特异性酯酶(Non-specific esterase,NSE)活性以判断其抗药性,探讨检测蚊虫抗药性敏感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转变,双职工家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比较普遍的家庭组合。双职工家庭中父母由于工作原因,陪伴以及教养孩子的时间相应大大缩
2018年,我国股票市场整体呈现出持续性的非理性下行局面,“黑天鹅事件”不断频发,部分股票甚至存在退市的风险。为了提升公司股价,彰显公司合理价值,许多上市公司实施股票回
有机硝酸酯(Organic Nitrates)是大气中一类活性含氮酯类化合物的总称,也是大气中氮氧化物(NOx)的一类重要的汇。气相中的ONs主要通过OH、NO3自由基和VOCs的氧化过程产生。ONs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