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中,趋向补语是很具特色的一类补语。它们无论从表义灵活性、还是从其用频和虚化程度来说,都是很值得关注的。多年以来,汉语学界也一直没有间断过对它的研究。
文章从“下”的语义入手,从历史角度观照共时描写探讨了非体词性“下”的语义虚化过程及其内部的引申关系、“V下”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理清了非体词性“下”,的语义演变脉络及“V下”结构的演化发展历程。
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并评价了相关研究,从而指出“V下”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章,从历时的角度对非体词性“下”的语义演变过程进行了详实的描写,并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讨论了不同时期“下”,的意义之间的引申途径,认为谓词性“下”的本义和不同引申义的产生,一方面与其相应的体词性的“下”的意义有关,一方面与谓词性意义内部的相关性有关。第三章,对“V下”结构的产生及发展演变进行了探讨,认为“下”的语法化程度与“V”和“下”意义之间的相关性有很大的关系。意义相关程度越大,“下”的语法化程度越强。并认为目前存在三个性质的“下”:一类为趋向动词、一类为趋向补语、一类为动态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