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动物的生境利用和活动模式体现了动物对栖息地内一切自然资源的利用规律及其对外界环境条件、昼夜变化的综合适应性,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境利用和活动模式特征有助于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生存状况,是开展物种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的基础。水鹿(Rusa Unicolor)属于偶蹄目鹿科动物,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鹿是大型林栖有蹄类动物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生态位。由于水鹿生性机警,善奔跑,主要在晨昏和夜间活动,野外调查较为困难,所以关于水鹿的基础生态学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红外相机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鹿进行监测,分析其空间分布、生境选择、生境适宜性和活动模式特征,以期为水鹿的物种保护提供基础数据。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水鹿主要分布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南端和东南区域,空间利用面积约有540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不同强度空间利用总面积依次为:最强:33 km2;强:339 km2;中:66 km2;弱:102 km2。保护区内主要道路(303省道)穿过水鹿主要活动的中、强度区域。进一步对水鹿出现频率与道路距离的关系分析中显示,水鹿出现频率最高区域是距离道路1-4 km的区域。(2)通过对水鹿利用生境和非利用生境中27个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离小路距离、郁闭度、乔木冠幅、灌木盖度、灌木密度、幼竹密度、幼竹高度、成竹密度、成竹高度、死竹密度等10个生境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水鹿偏好选择在缓坡(0-10°)、中坡位、离小路距离在100–500 m、离水源距离<100 m或200–300 m的区域活动,喜好郁闭度>0.5、竹林盖度在0.25-0.75的生境,完全不选择灌木盖度在0-0.25的生境,偏好选择的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利用MaxEnt模型对水鹿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水鹿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保护区内的东南区域。对不同适宜等级的生境斑块进行面积计算得出:水鹿适宜生境面积为672 km2,次适宜生境面积为495 km2,不适宜生境面积为857 km2。海拔、道路、坡度是影响水鹿生境适宜性的最重要的生境因子,其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低海拔(<3500 m),离道路近(<4000 m),缓坡(<30°)的区域。(4)基于红外相机监测,对水鹿非盐井区域的日活动规律分析的结果表明:水鹿的活动高峰时间为17:00,在22:00的时候有一个活动最低峰;其中觅食活动时间高峰为17:00-18:00,移动活动时间高峰为17:00,其他行为具有两个活动时间高峰14:00-15:00和17:00。基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水鹿盐井区域的活动模式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秋季,水鹿的舔盐频率最高,在冬季最低,而且水鹿主要在夜晚活动于盐井区域。水鹿到达盐井的时间秋季早(18:00)于春夏季节(20:00);不同性别水鹿的舔盐高峰季节不一样,雌性水鹿的舔盐频率高峰出现在秋季,而雄性水鹿在春夏秋季的舔盐频率都较高;成体水鹿的舔盐高峰出现在秋季,而亚成体(幼体)的舔盐频率是从春季到冬季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且舔盐高峰时间先于成体水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