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背景:脑出血(Intr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社会负担重。它属于祖国医学的“中风”范畴。白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提出气虚致瘀的观点,并创立益气活血名方补阳还五汤以来,益气活血法在脑出血中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并疗效肯定。现代基础研究发现,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的益气活血法能改善脑出血后病灶脑组织血流量和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等。脑出血后血肿区(血肿内部及周围)微血管系统已遭到破坏,因此通过血管新生重新建立血肿区微血管系统,而恢复血肿区的血液灌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过程,有利于改善血肿区微环境,为神经修复奠定基础。近年来关于血管新生的研究多关注促进血管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作用。而血管新生是由血管新生因子和抑制因子动态平衡的调整来完成的。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ospondins-1 TSP-1)和TSP-2可与其受体CD36结合,抑制血管新生。因此,我们推测益气活血法可能在脑出血后通过影响TSP-1、TSP-2及其受体CD36的表达,调整机体对血管的抑制作用,加快血肿的吸收,促进脑组织的修复。本实验通过观察益气活血治法对脑出血大鼠脑内损伤区血管新生和血肿吸收的影响,探讨血管新生抑制因子:TSP-1、TSP-2及其受体CD36在鼠脑中的分布特征及益气活血治法干预后的时空变化规律,初步研究益气活血治法在脑出血后脑内血肿区微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胶原酶复制大鼠脑出血模型。益气活血组、益气组与活血组分别予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益气方及补阳还五汤活血方灌胃。复制脑出血模型灌胃1d、4d、7d、14d、21d、28d和35d后麻醉大鼠,经心脏灌注、固定、取脑、脱水、切片。银染法观察脑出血后各组血管新生情况;Image pro plus 5.0软件测量各组的血肿面积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血肿区TSP-1、TSP-2和CD36的表达情况。结果:1.脑出血大鼠血肿区血管新生情况假手术组血管新生不明显。其余各组观察如下:1d血肿周围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4d各组血肿周围可见少量毛细血管出芽。7d各组血肿被血管样结构包绕,并向血肿中心推进,益气活血组明显。14d网格样结构已覆盖整个血肿,网格边缘偶见血管样结构。益气活血组可见血管段形成;21d网格样结构进一步整齐,各组均可见明显的血管段,益气活血组、活血组较多;28-35d新生血管开始闭塞。2.脑出血大鼠血肿面积变化情况脑出血后,1d活血组较益气组(p<0.01)、益气活血组(p<0.05)血肿大;益气组血肿最小(p<0.01)。4d模型组血肿最大(p<0.01)。7d模型组血肿最大(p<0.01或p<0.05);益气活血组血肿最小(p<0.01)。14d,21d,28d,35d各组血肿与同时间点其余组比较,模型组最大(p<0.01),益气活血组最小(p<0.01)。3.脑出血大鼠脑内TSP-1、TSP-2和CD36的表达情况:TSP-1各组主要在患侧海马、丘脑、基底节和皮层处的内皮细胞及其周围表达。随时间推移血肿边缘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基质表达明显。4d各组表达增强(p<0.01)并达高峰;益气活血组较模型组(p<0.01)、活血组(p<0.05)的表达强。4-35d各组表达逐渐减弱致趋于正常水平。TSP-2各组主要在患侧海马、丘脑、基底节和皮层处的内皮细胞及其周围表达。随时间推移血肿内部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表达明显。1-28d各组表达逐渐增强。其中14-21d益气活血组的上升趋势较其它各组缓慢(p<0.01或p<0.05)。28d各组均达高峰,益气活血组较模型组(p<0.05)的表达强。CD36各组主要在患侧海马、丘脑、基底节和皮层处的内皮细胞表达。随时间推移血肿内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明显。4d各组表达增强(p<0.01)并达高峰;模型组较活血组(p<0.01)的表达强。7-14d表达逐渐减弱。14-28d各组表达逐渐增强并达高峰28d益气活血组较模型组(p<0.01)的表达强。结论:1.脑出血大鼠血肿区TSP-1、TSP-2和CD36的表达增强,CD36呈双峰表达。2.益气活血法可能通过调整脑出血大鼠脑内TSP-1、TSP-2及CD36的表达,减轻大鼠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加快血肿的吸收,促进脑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