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目的:评价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中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3例(46支颈动脉)有前循环脑缺血症状的患者,使用双源64层CT机进行扫描,运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进行重建,轴位像扩大测量血管直径。通过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标准进行血管狭窄度分级。以DSA为标准,观察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23例46条颈总动脉狭窄程度DSA诊断结果,无狭窄占45.7%(21/46),完全闭塞占4.3%(2/46),不同程度狭窄占50.0%(23/46)。CTA检查与DSA完全符合的为43支,占93.5%;狭窄程度较DSA检查结果偏高的为2支,占4.3%;偏低的为1支,占2.2%。23例46条颈内动脉狭窄程度DSA诊断结果,无狭窄占28.3%(13/46),完全闭塞占4.3%(2/46),不同程度狭窄占67.4%(31/46)。CTA检查与DSA完全符合的为39支,占84.8%;狭窄程度较DSA检查结果偏高的为6支,占15.2%;偏低的为1支,占2.2%。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颈总动脉30%和70%狭窄,与DSA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5%和97.8%;诊断颈内动脉30%和70%狭窄,与DSA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3%和95.7%,再以DSA为因变量,CTA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方面,CTA与DSA检查结果呈正相关性,P<0.01。在CTA轴位像上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的狭窄情况,并能显示存在斑块的大小、数目、形状以及性质。结论: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很高的相关性,可作为颈部血管狭窄筛选的常规检查方法。第二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CTA研究目的:应用CTA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布与性质、颈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关系,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合理有效地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方法:以2008年12月到2010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143例符合要求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67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2周内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其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类型以及狭窄程度。结果: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仅有14例(9.8%)患者未检测出明显斑块,斑块发生率为90.2%,各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多数患者存在多动脉斑块形成,其中84.6%的患者至少在两段颈动脉中检测出斑块,且81.8%的患者在双侧颈动脉中均检测出斑块,故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血管斑块检出率比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总动脉中多以软斑块为主,而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则硬斑块更为常见,差异具有显著性。18.2%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轻度颈动脉狭窄,23.1%的患者存在中度颈动脉狭窄,18.9%患者存在重度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占8.4%,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68.5%)明显大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29.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高血压患者比例(76.2%)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46.3%);血脂异常比例(94.4%)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68.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比例(34.3%)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2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在颈动脉狭窄方面,颈内动脉的狭窄比颈总动脉常见,且在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在颈总动脉中,尽管狭窄较颈内动脉相对少,但是斑块类型以软斑块为主,由此可推断在国人,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为颈总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和颈内动脉本身狭窄造成的供血不足所致。高血压、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