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召唤:雅夏的精神困惑与自我救赎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fengta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美国现代犹太作家艾·巴·辛格的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的解读,分析了现代犹太作家所关注的西方文化中的精神困惑,揭示出了作者在小说中探讨的精神困惑之出路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普遍意义,并解释了其中包含的宗教因素的合理性。本文从文本细读入手,分析了小说主人公雅夏的边缘感、对绝对自由虚妄的追求和对物质世界与精神家园的矛盾困惑,然后对作者为雅夏安排的自我救赎的结局进行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上的分析,提炼出作品中蕴涵的宗教因素并进行了讨论。本文借用了文化诗学方面的理论元素,把文学文本放入历史、宗教、哲学和社会学的语境中加以考查,对其进行文化阐释,力图揭示文学和文化之间的互文性。 辛格是一位有坚定信仰的犹太作家,他坚信文学能拓宽人类视野、有力量对抗虚无和孤独,他“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求解时间和变化之谜,为苦难寻找答案,在布满罪恶和不义的深渊里让人去看到爱的光芒。”对人类信仰一贯的关注是他的作品的特色。作为他的代表作,《卢布林的魔术师》体现了作者对信仰的独特理解,辛格以文学的方式探讨了犹太教信仰的本质,用文学人物对命运的探索诠释了上帝信仰。虽然主人公雅夏的自我救赎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彼岸,但他的救赎行为本身宣扬了某种价值观,因为辛格真正要讲述的并不是解脱之道,而是在上帝观念和宗教传统渐行渐远的现代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无法获取内心平衡的事实。通过对小说文本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本文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向作为引导人类心灵的一种精神力量的上帝信仰回归是西方世界精神救赎的必由之路。 经过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评,宗教不再能占据人类思维和世界观的统治地位。辛格在传统宗教生活中努力挣脱宗教,又在充满现代气息的现实生活中努力寻找回归内心平静的信仰家园。他的作品既是现代的、存在主义的,又是有神论的——他的上帝观念承传了传统的宗教思想,又被赋予了理性主义的色彩,成为一种直指人心的精神力量,它使我们获得一种坚定的生活态度,避免使我们的生活陷入致命的冲突。
其他文献
动词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本文将限定非宾格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以福多的心语假说(思维语言假说)为理论基础,从心智出发,将非宾格结构的生成与使用置于人类的心智当中
该次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它加深了我们对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时间出现的学习者偏误的理解;就其实践价值而言,它有助于教师根据学习者当前存在的问题重新
拉尔夫·沃尔多·埃里森(1914-1994)是二战后美国非常著名的黑人作家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是一部极具艺术力度并具有丰富内容的不朽之作,同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1914年至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首次提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者要去探寻文学自身的特性和规律,也就是说,去
回指消解指的就是回指语确定先行语的过程。回指体现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回指消解的研究旨在揭示话语理解的一般规律。间接回指作为一种复杂的回指现象,其消
TG是转换生成语法的缩写形式。转换生成语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开创。他提出所有语言的语法应有共同的语法框架,他命名为转换生成句法。转换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赠我他的新近结集出版的《水木书谭—新闻与文化的交响》一书,翻开来一读,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厚厚的一大本,45万字,几口气下来就读完了。  我以媒体为职业多年了,但没有上过一门新闻方面的课程,也没怎么读过这个领域的书。想来这背后是有潜意识里的叛逆想法作祟的,没学过新闻,照样吃这碗饭,还时常以此自鸣得意,好像很酷的样子。另外,新闻专业出身的人常说“新闻无学”,近年来耳濡目染
现实世界中的事体可分为有界的物体和无界的物质,无论是有界的物体还有无界的物质,它们的存现均有量的属性,因而语言中也存现着大量表征名词数量的量化词。不同的语言表达量的方
约翰·福尔斯是世界著名的英国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因在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而瞩目于世,而且也因畅销不衰给他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