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是中国当代诗坛两个重要的诗学称谓,它们因为二十世纪末的诗歌论争浮出水面。拨开遮蔽在论争中的迷雾,沉潜于诗论与诗作,可以发现彼此书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性中有差异性,特殊性中有相通的地方。
本文由前言、诗学篇、诗艺篇、结语构成。
前言部分勾勒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诗歌生态,明晰“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产生的缘由、历史嬗变以及所指内涵,同时阐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诗学篇对应的是全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第一章从“诗人立场”和“诗歌资源’’两个母题入手,切入“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诗学内核。在“诗人立场”上,论文述评西川、欧阳江河、王家新、程光炜等诗人和诗评家对“知识分子写作”的见解主张,试图勾勒“知识分子写作”的特质及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性,同时论述“知识分子性”,(或称“知识分子精神”)对“知识分子写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论文着力研究了于坚和韩东对“民间立场”的独到认识,尤其对韩东从十四个方面对“民间写作”进行的梳理逐一进行评述。在“诗歌资源”上,本文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纳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历史性命题下。“知识分子写作”强调中西方的互文,翻译体与本土汉语的交融;“民间写作”,强调古今的对接,口语化写作。然而,他们的立足点都是中国本土语境,即“中国经验”或日“中国话语场”。
第二章从“个人写作”入手,论述“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沟通的可能性,现实语境与历史境遇对“个人写作”提出的新的难题以及承担的限度。诗艺篇对应的是全文的第三章,主要研究“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叙事性的彰显。论文阐释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对日常诗意的抒写,同时,以伊沙和王家新为例,重点分析他们诗作中的反讽叙事和复调叙事。
结语部分对“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诗学和诗艺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论述它们对二十一世纪诗歌的启示。
本文创新点:如何从总体性入手,以诗学和诗艺两个向度综合研究“知识分子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既是难点也是重点。“个人写作”是一个被滥用的诗学词汇,本文对此所做的厘定工作对当今的诗学研究有一定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