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南八区大型保障性住区空间模式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1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出现严重的支付性短缺。政府连续出台多项有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我国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时代已经来临。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居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集中统一建设的大型保障性住区可能会引发的空间、社会问题等的争议不断,因此深入研究大型保障性住区的空间模式、社会实效显得极为重要。   论文首先分析了大型保障性住区空间模式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回顾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的历程,介绍了本次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框架内容;其次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进行了综述,归纳了与本次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比较研究了国内外公共住房建设发展相关经验和空间模式,发现可资借鉴之处。然后以南京江南八区保障性住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一是研究了南京江南八区保障性住房的空间演变,总结了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空间区位和住区类型的多样性、空间规模大型化的特征,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并对空间分布的动力因素进行了剖析;二是从宏观城市区位、中观社区、微观住区三个层面研究大型保障性住区的空间组织模式,重点研究大型保障性住区在各个层面上空间组织模式的差异性特征;三是选取一种城市区位模式,但不同社区空间组织模式的两个大型保障性住区进行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贫困集聚度和社会融合度的研究,探索不同社区空间组织模式的住区所引发的社会实效的异同。   1990年代以来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呈现出中国城市化背景以及政府应对住房供应体系的独有特征。保障性住房在缓解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难、保障城市化进程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亦导致出现许多负面问题,这些负面问题很多和空间布局、空间规模有关。对于已成为和即将成为空间现实的大型保障性住房,急需进行空间模式研判和社会实效评价,为持续跟进相关政策推动和谐、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论文即是这一研究框架中的基础研究部分,重点在于梳理发展脉络、理清空间模式,并初步尝试就其中的一个模式进行社会实效评价。以为之后的继续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推进的重要工具。作为最为接近建筑实际完成状态的三维实体模型,从其设计伊始就受到广泛的接受和运用。而在数字化技术对于设计过程带来巨大变革的今天,实
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快速城镇化和经济高速增长催生了对城市空间的巨大需求。中国的城市空间增长,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规模上,都已经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彼得·霍
本文以钢材、木材和混凝土这三种主要的结构材料及其材料技术在建筑中的映射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结合建筑案例,深入分析探讨和归纳总结结构材料技术的内涵及其在建筑中的映射特征
伴随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步伐,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城市生活的重要元素----公共交通系统,也获得了几次较大的更新。公交车站作为公共交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位
近年来,商业综合体的建设越来越多,其相关的研究也成为热点。作为城市活动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往往对其附近整个片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商业综合体的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多,城市的教育负担越来越重。然而城市的基础教育资源并没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改善。老城区大多数学校建校于改革开放前后,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病”问题也更加凸显。针对我国居民短暂离开城市的现象,本文提出“浅‘逆城市化’”现象。乡村旅游是“浅‘逆城市化’”现
街道作为一种线性空间,自古以来就担任着通行和交往的双重功能。街道是城市的“发生器”。城市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交往,而街道,便是最重要的社交场所之一。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