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瘢痕疙瘩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疾病,是皮肤创伤部位高密度的、真皮纤维化瘢痕组织的异常过度增生,局部常伴有红斑、疼痛和瘙痒等临床症状。因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单种方法的治愈率均不高。临床实践表明联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瘢痕疙瘩的复发率,其中手术切除结合局部放射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目前,已经成为瘢痕疙瘩治疗的主要方法。1970年King首次报道了采用手术切除联合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取得了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在本回顾性研究中,我们通过对采用手术切除联合电子线放射治疗的70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来探讨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电子线不同放射剂量的疗效,拟推断得出一个临床上最佳的放射剂量,同时分析影响瘢痕疙瘩治疗疗效的因素,为在未来的临床工作采取相关的措施来降低复发率。方法:1资料收集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整形科,临床诊断为瘢痕疙瘩,选取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术后电子线放疗治疗88例患者信息,因电话号码不对等原因失访18例,失访率为20.5%。成功随访70例,其中男25例,女45例,年龄:18-71岁,病程1-50年,瘢痕疙瘩数目84处,多发14处,单发70处,分布部位:胸前18处、耳垂22处、肩背部16处、面部11处、会阴3处、四肢9处、腹部5处,面积大小0.5×0.8cm~2-1.5×8 cm~2,厚度0.2-0.8cm,术前曾接受药物注射、手术切除、放疗等治疗的有27处,初次治疗的57处。2瘢痕疙瘩的手术切除常规消毒铺无菌单,沿瘢痕疙瘩边缘外0.2-0.3cm处用亚甲蓝做手术切口标记线,2%或1%的盐酸利多卡因溶液做局部浸润麻醉,沿着切口标记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皮下脂肪层,完整切除瘢痕疙瘩,于皮下组织层向切口的两缘游离,松解皮肤以充分减张,彻底止血后,以可吸收线减张缝合皮下,用Proline线或单丝美容线缝合皮肤,对于病损切除后缺损比较大,张力大而难以缝合的情况,给予Z字局部成形术或者局部皮瓣转移术,以减少局部张力。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3术后24小时内开始放疗采用美国瓦里安(VARIAN)公司的CLINAC ix医用直线加速器(6MeV),在距离创面10 cm处进行照射,照射野范围包括病变及其周缘0.5-1.0cm,所有的瘢痕疙瘩照射时都加用了0.5-1.0cm厚的补偿物,提高真皮区的吸收剂量降低深部组织的剂量。根据电子线放射治疗剂量的不同分为A, B两组,A组:总剂量20Gy,单次剂量2Gy,1次/日,连续10次;B组:总剂量15Gy,单次剂量5Gy, 1次/日,连续3次。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皮损大小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4疗效评价判断标准按文献标准来进行疗效判断。治愈:痛痒等临床症状消失,瘢痕的质地变软,局部恢复正常,瘢痕厚度与正常皮肤相平或局部病变得到了显著改善,瘢痕的厚度变平,不凸出皮肤。好转:痛痒等临床症状部分得到改善,局部病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瘢痕的厚度变薄,其厚度小于2mm。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凸出皮肤,厚度大于2mm,呈进行性生长。治愈率+好转率=有效率。5随访方法电话回访或门诊复查随访,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6统计方法使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随访的数据结果进行卡方检验或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等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 84处瘢痕疙瘩19处复发,总复发率20.2%。2 A组有效率为65.7%,B组有效率为87.8%,经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瘢痕疙瘩术后电子线放射治疗的疗效与性别、生长部位等因素无关;与是否多发、术前是否治疗、剂量等因素有关;非好发部位的疗效与剂量有关,好发部位、是否多发、术前是否治疗的疗效与剂量无关。结论:瘢痕疙瘩术后电子线放疗是其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放疗剂量对其临床疗效有重要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认为采用放射总剂量15Gy,单次剂量5Gy, 1次/日,连续3次,尤其是治疗非好发部位的瘢痕疙瘩时临床疗效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