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预先镇痛对腰椎退行性变患者行腰椎后路手术术后早期疼痛及康复锻炼的影响。
方法:择期行1个节段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患者12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5周岁,随机分为三组(n=40):A组:空白对照组,B组:切皮前0.375%罗哌卡因20ml浸润切口,C组:缝皮前0.375%罗哌卡因20ml浸润切口。术前均未使用麻醉前药物,常规禁食8h。常规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以七氟烷1.5%吸入、右美托咪啶及瑞芬太尼微泵维持麻醉,控制BIS40-6O,血压波动在基础水平的±30%内,PetCO230-40mmHg。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泵用于术后镇痛。观察并记录静脉给药前(T0)、静脉给药后15min(T1)、30min(T2)、45min(T3)、6Omin(T4)共计5个时间点的SpO2、BP、SBP、DBP和HR等指标。记录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手术时长以及拔管时间。记录患者入PACU时、术后2h、4h、8h,12h、24h及48h的安静和活动时的VAS评分,并记录患者术后首次镇痛需求时间及术后48h内舒芬太尼解救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48h内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皮疹、排尿困难等的发生率;记录三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床上腰背肌锻炼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各观察点生命体征等各项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舒芬太尼消耗量为非正态分布,与A组、C组相比较,B组术中舒芬太尼消耗量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三组患者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刚入PACU时,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以及术后48小时的安静时的VAS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C组相比,患者在术后4小时,术后8小时,术后12小时的安静时VAS评分明显更高(P<0.05),B组与C组相比,各个时间点的安静时VAS评分均没有差异(P>0.05)。三组患者活动时VAS评分相比较,A组术后4小时,术后8小时,术后12水时以及术后24小时的评分明显更高(P<0.05),B组与C组相比,各个时间点活动时VAS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术后首次需要镇痛的时间与A组相比更长(P<0.05),而B组和C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首次需要镇痛的时间更长(P<0.05)。三组患者术后在病房所用的镇痛药物均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与B组、C组相比,A组术后舒芬太尼解救量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舒芬太尼解救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同样的,A组患者术后的镇痛泵按有效压次数与总按压次数均比B组、C组的多(P<0.05),B组和c组患者的镇痛泵按压次数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头晕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皮疹、排尿困难),以及术后恢复指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腰背肌锻炼时间、总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腰椎后路手术患者手术切皮前行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可提供有效的术中和术后镇痛。切皮前局部给药的患者与空白对照组患者比较,在术后早期的疼痛明显减轻;与缝皮前给药患者相比,术中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更少,术后首次镇痛的时间更长;但对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无影响。
方法:择期行1个节段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患者12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5周岁,随机分为三组(n=40):A组:空白对照组,B组:切皮前0.375%罗哌卡因20ml浸润切口,C组:缝皮前0.375%罗哌卡因20ml浸润切口。术前均未使用麻醉前药物,常规禁食8h。常规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以七氟烷1.5%吸入、右美托咪啶及瑞芬太尼微泵维持麻醉,控制BIS40-6O,血压波动在基础水平的±30%内,PetCO230-40mmHg。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泵用于术后镇痛。观察并记录静脉给药前(T0)、静脉给药后15min(T1)、30min(T2)、45min(T3)、6Omin(T4)共计5个时间点的SpO2、BP、SBP、DBP和HR等指标。记录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手术时长以及拔管时间。记录患者入PACU时、术后2h、4h、8h,12h、24h及48h的安静和活动时的VAS评分,并记录患者术后首次镇痛需求时间及术后48h内舒芬太尼解救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48h内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皮疹、排尿困难等的发生率;记录三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床上腰背肌锻炼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各观察点生命体征等各项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舒芬太尼消耗量为非正态分布,与A组、C组相比较,B组术中舒芬太尼消耗量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三组患者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刚入PACU时,术后2小时,术后24小时以及术后48小时的安静时的VAS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C组相比,患者在术后4小时,术后8小时,术后12小时的安静时VAS评分明显更高(P<0.05),B组与C组相比,各个时间点的安静时VAS评分均没有差异(P>0.05)。三组患者活动时VAS评分相比较,A组术后4小时,术后8小时,术后12水时以及术后24小时的评分明显更高(P<0.05),B组与C组相比,各个时间点活动时VAS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术后首次需要镇痛的时间与A组相比更长(P<0.05),而B组和C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首次需要镇痛的时间更长(P<0.05)。三组患者术后在病房所用的镇痛药物均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与B组、C组相比,A组术后舒芬太尼解救量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舒芬太尼解救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同样的,A组患者术后的镇痛泵按有效压次数与总按压次数均比B组、C组的多(P<0.05),B组和c组患者的镇痛泵按压次数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头晕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皮疹、排尿困难),以及术后恢复指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腰背肌锻炼时间、总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腰椎后路手术患者手术切皮前行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可提供有效的术中和术后镇痛。切皮前局部给药的患者与空白对照组患者比较,在术后早期的疼痛明显减轻;与缝皮前给药患者相比,术中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更少,术后首次镇痛的时间更长;但对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