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萧伯纳(1856-1950)是爱尔兰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著名的戏剧家,因作品中包含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于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萧伯纳在作品中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萧伯纳及其作品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作品所体现的哲学思想、独特的女性形象、戏剧特征以及主题分析等方面,对其婚姻观方面的研究却不多。事实上,萧伯纳的婚姻观是其哲学思想影响下的独特产物。对其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萧伯纳及其作品的重大意义。本文选取《人与超人》、《芭芭拉少校》和《康蒂妲》三部剧作,对剧中所体现的婚姻观进行系统分析。在生命力哲学的影响下,萧伯纳的婚姻观是通过女性形象体现出来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三部剧作中,女性都是生命力的化身,承担着完善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使命。她们把婚姻当成生命力的工具,认为婚姻受生命力驱使,是产生超人、社会进步的手段。因此,在进入婚姻的过程中,她们比男性更加主动,目标更加明确。甚至在婚姻生活中,也是女性占主导地位,承担着家庭保护伞的角色,控制着周围的男性,以此来满足生命力所赋予的母性本能。在《人与超人》中,婚姻被看成是产生超人的新发明。婚姻的纽带是生命力而不是爱。为了产生超人,安主动追求她眼中的理想丈夫。她把坦纳看成产生超人的工具,认为他们的婚姻是生命力早就安排好的。《芭芭拉少校》中,婚姻是女性的生活来源,是保障体面生活的经济机构,更是她们实现社会理想的工具。为了更好地实现拯救人类的理想,芭芭拉宁愿放弃自己的未婚夫而选择军工厂的继承人。《康蒂妲》中,婚姻是康蒂妲施展母爱的场所,她对丈夫的爱更多的是一种母性的爱。她把自己当成丈夫的保护者,家庭的真正主人,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在丈夫和情人之间进行选择时,她选择的也是两者中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