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确不同氮肥形态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玉米灌浆期生理特性、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为合理配施农田生物肥料,增加玉米产量和改善玉米籽粒品质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分室(生长室和菌丝室)箱体装置,设置氮肥形态(NH4+-N:铵态氮肥;NO3--N:硝态氮肥)和丛枝菌根真菌(M0:根和丛枝菌根真菌都不能通过隔室;M1:只有丛枝菌根真菌可以通过隔室)双因素试验。在2018年和2019年两个试验年度分别测定了:灌浆期和成熟期玉米各器官生物量,氮累积量,叶面积,SPAD值,光合作用参数,穗位叶与籽粒中的氮代谢关键酶(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Ni R)、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ase,GS)和谷氨酸合成酶(Glutamate synthetase,GOGAT)活性,根系侵染率和土壤中的孢子数以及根系特性等参数。采用相关分析分析了氮肥形态和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产量及其籽粒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不接菌条件下,与铵态氮肥处理均值相比,硝态氮肥处理下玉米籽粒产量和氮素累积量分别增加14.13%和14.12%;接菌后,与M0处理均值相比,铵态氮肥处理下M1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85.32%和140.13%,硝态氮肥处理下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36.12%和81.17%。氮肥形态和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灌浆期生理特性的影响:不接菌条件下,与铵态氮肥处理均值相比,硝态氮肥处理下玉米SPAD均值减少4.34%,而叶面积均值增加4.56%;与施用铵态氮肥均值相比,硝态氮肥条件下玉米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11.51%,38.89%,254.09%和43.32%。接菌后,与M0处理均值相比,铵态氮肥处理下M1的SPAD和叶面积分别增加20.23%和18.16%,硝态氮肥处理下SPAD和叶面积分别增加24.13%和13.26%;与M0均值相比,铵态氮肥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分别增加18.72%,16.27%和154.5%,硝态氮肥条件下玉米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25.35%,42.8%,125.94%和17.3%。玉米穗位叶的NR、Ni R、GS、GOGAT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接菌条件下,与铵态氮肥处理均值相比,硝态氮肥处理下玉米叶片的NR酶活性增加11.23%。接菌后,与M0处理均值相比,铵态氮肥处理下M1玉米穗位叶的NR、Ni R、GS、GOGAT酶活性分别增加16.32%、20.13%、14.23%和26.24%;硝态氮肥处理下M1玉米穗位叶的NR、Ni R、GS、GOGAT酶活性分别增加21.11%、49.25%、31.13%和8.34%。籽粒的NR、Ni R、GS、GOGAT酶活性在铵态氮肥条件下呈升高趋势,在硝态氮肥条件下,NR和Ni R酶活性呈逐渐升高趋势,GS和GOGAT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不接菌条件下,与铵态氮肥处理均值相比,硝态氮肥处理下籽粒的NR、Ni R、GS、GOGAT酶活性分别增加13.11%、24.31%、11.02%和22.04%。接菌后,与M0处理均值相比,铵态氮肥处理下玉米籽粒M1的NR、Ni R酶活性分别减少4.01%和12.08%,而GS、GOGAT酶活性分别增加4.88%、4.76%;硝态氮肥处理下籽粒的NR、GOGAT酶活性分别减少6.32%和6.11%,而GS酶活性增加4.78%。氮肥形态和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不接菌条件下,氮肥形态对籽粒品质的影响不显著。接菌后,与M0处理均值相比,铵态氮肥处理下M1粗蛋白含量、粗淀粉含量和赖氨酸含量分别增加9%、6%和7%,粗脂肪含量减少19%;硝态氮肥处理下粗蛋白含量和赖氨酸含量分别增加10%和8%,粗脂肪含量减少32%。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不接菌条件下硝态氮肥比铵态氮肥更有利于玉米籽粒产量的提高,氮肥形态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并不显著。接菌后,在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均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籽粒品质,铵态氮肥条件下更有利于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和籽粒品质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