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有效地结合移动App促进翻译教学中的交互,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国内外研究虽结合了微信、QQ、博客,Wikis等移动App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参与者的角色分配、教学设计和交互效果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构建了基于移动App的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然后将该模式应用于文学翻译教学实验;最后对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基于移动App的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的构成;(2)从翻译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该教学实验如何实施;(3)基于移动App的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影响。该实验为期10周,以某高校2015级36名MTI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0人,控制组16人)。采用问卷、翻译日志、网上交互记录和访谈等工具,收集学生翻译过程及文本质量的定性、定量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移动App的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移动App构建课内外联通的合作式教学环境。该模式以学生为解决翻译问题的主体,以翻译任务为驱动,强调教师和社会助学者的导学作用,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教师、社会助学者和学习资源的多重交互,倡导过程和结果并重的翻译能力评估体系。(2)研究对象被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和控制组统一接受课堂教学,但完成课外翻译任务的方式不同。控制组独立完成,实验组则借助移动App构建网络学习小组,协作完成。实验组同学在交互平台上探讨翻译问题,修改译文,同伴互评后将优秀译文推送至微信公众平台供组际间交流,并根据讨论记录建立翻译电子档案。实验组和控制组均需写下翻译日志,并在课堂以PPT的形式轮流呈现解决翻译问题的过程。(3)基于该模式的实证研究表明:(a)较控制组而言,实验组的工具能力、心理生理要素和语言外能力提高幅度更大;(b)译文质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译文整体质量上”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进一步来说,实验组在“译文切合原文风格”、“译文表达准确”、“词汇丰富适切”和“可读性强”四个方面具有相对优势;(c)实验组对新教学模式的评价显示,该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的交互效果更好,激发了学生资源共享、自主探索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质量;但该模式中网络讨论小组构建的方式、专家教师的导学作用仍待进一步改善。总体而言,新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