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晚白垩世琥珀宝石学特征及毛翅目内含物研究

来源 :河北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wf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琥珀是远古植物的树脂埋藏在地层中,历经复杂地质作用石化后形成的有机混合物,也是唯一一种能够保存远古生物的宝石。缅甸北部晚白垩世地层所产的琥珀内含古生物化石尤为丰富,近些年对其展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为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不同产地的琥珀一般来自于不同的地质年代,其植物树脂来源也往往不同。研究对比不同产地琥珀的宝石学特征,无论对琥珀产地的研究以及琥珀内含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随机选取来自多米尼加、墨西哥、缅甸、俄罗斯、乌克兰的琥珀样品,对其进行比重、折射率、偏光性、紫外荧光等常规宝石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缅甸琥珀的比重小于1.05,稍低于其它产地的琥珀。缅甸琥珀样品的折射率在1.540,上下波动较小。缅甸琥珀样品在长波紫外荧光下颜色多样,为蓝白色、蓝绿色、绿白色等,强度不等;短波紫外荧光下呈现弱的蓝绿色、蓝白色、绿白色等颜色的荧光。在所研究的样品中,缅甸琥珀样品的彩色异常消光现象与其它产地的琥珀相比尤为明显。对不同产地的琥珀的红外光谱测试结果显示:在25002000 cm-1范围内,缅甸琥珀由C≡C官能团伸缩振动引起的吸收带振幅最小,多米尼加的琥珀标本次之,波罗的海和墨西哥琥珀红外吸收在此范围内吸收强度大;缅甸琥珀在1740cm-1(酯类C=O官能团伸缩振动引起)和1645 cm-1附近的吸收峰(环外非共轭C=C官能团伸缩振动引起)较小;缅甸琥珀在1450 cm-1(C-CH2不对称弯曲振动引起)和1380 cm-1(C-CH3对称弯曲振动)附近的吸收峰高于除墨西哥样品外其它所有产地的样品;缅甸琥珀在1022970 cm-1附近的吸收带构成“M”形,不同于乌克兰和俄罗斯样品的“波罗的海肩”;不同与于其它产地的样品,缅甸琥珀在890 cm-1附近不存在=C-H环外官能团弯曲振动引起的吸收峰。通过以上常规宝石学测试和光谱测试,能够很好地鉴别缅甸琥珀与其它产地的琥珀,也为琥珀中的古生物化石的产地的确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本论文对缅甸琥珀样品里所含毛翅目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描述鉴定多距石蛾科一新属新种斑点三叉石蛾(Tridenappendix macularis gen.et sp.nov.),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新属种处于多距石蛾科的最基干位置。新属种的发现证明在近一亿年前,缅甸的多距石蛾科已经出现了多样性的分化,说明该科的起源时间要更早,可能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的起源于1亿1900万年前的结果接近。本研究对全世界发现的各个时期的多距石蛾昆虫化石进行了统计,并对新属种翅斑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当前,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关注的重点,人们对其期望越来越高。在景观设计中,人性化设计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在提高设计品质和景观安全系数上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的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项目学习法已经逐渐被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为了推进初中物理教育的长远发展,项目学习法的应用尤为重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
本文主要介绍了XMind软件中思维导图、头脑风暴、鱼骨图的功能及优点并将其应用于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之中;利用Xmind软件绘制知识点思维导图,对发散问题进行头脑风暴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认识、判断、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基础。然而数学概念比较抽象.且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教法比较机械单一,往往就“概念教概念”,所以存学习数学概念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传统家电零售企业正遭受着电子商务的重大打击,为谋求发展,传统家电零售业正积极开拓新的经营模式,O2O商业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以家电行业转型代表——
目的:探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LR,MC-LR)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MC-LR对PC12细胞进行染毒,以MTT法测定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同时通过测定细胞培养液和细胞
近年来,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责任管理活动。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即企业社会责任经理(CSR Manager)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但目前国内外对于该职业
生理结构、繁殖特性、起源与演化、区系分布等因素决定了苔藓植物在生物生产、改良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苔藓植物的环境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环
为了改善熔融玻璃对金刚石颗粒的润湿,需要对镀铜金刚石颗粒在一定气氛下进行控制氧化,从而在其表面获得一定厚度的Cu2O层.通过对金刚石颗粒表面镀铜层氧化的热力学计算,确定
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现场观察、半结构访谈等方法研究急诊科抢救情境下医护有效沟通,从医生和护士不同的角度了解他们在不同抢救工作情境下的沟通表达方式及其内涵,从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