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琥珀是远古植物的树脂埋藏在地层中,历经复杂地质作用石化后形成的有机混合物,也是唯一一种能够保存远古生物的宝石。缅甸北部晚白垩世地层所产的琥珀内含古生物化石尤为丰富,近些年对其展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为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不同产地的琥珀一般来自于不同的地质年代,其植物树脂来源也往往不同。研究对比不同产地琥珀的宝石学特征,无论对琥珀产地的研究以及琥珀内含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随机选取来自多米尼加、墨西哥、缅甸、俄罗斯、乌克兰的琥珀样品,对其进行比重、折射率、偏光性、紫外荧光等常规宝石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缅甸琥珀的比重小于1.05,稍低于其它产地的琥珀。缅甸琥珀样品的折射率在1.540,上下波动较小。缅甸琥珀样品在长波紫外荧光下颜色多样,为蓝白色、蓝绿色、绿白色等,强度不等;短波紫外荧光下呈现弱的蓝绿色、蓝白色、绿白色等颜色的荧光。在所研究的样品中,缅甸琥珀样品的彩色异常消光现象与其它产地的琥珀相比尤为明显。对不同产地的琥珀的红外光谱测试结果显示:在25002000 cm-1范围内,缅甸琥珀由C≡C官能团伸缩振动引起的吸收带振幅最小,多米尼加的琥珀标本次之,波罗的海和墨西哥琥珀红外吸收在此范围内吸收强度大;缅甸琥珀在1740cm-1(酯类C=O官能团伸缩振动引起)和1645 cm-1附近的吸收峰(环外非共轭C=C官能团伸缩振动引起)较小;缅甸琥珀在1450 cm-1(C-CH2不对称弯曲振动引起)和1380 cm-1(C-CH3对称弯曲振动)附近的吸收峰高于除墨西哥样品外其它所有产地的样品;缅甸琥珀在1022970 cm-1附近的吸收带构成“M”形,不同于乌克兰和俄罗斯样品的“波罗的海肩”;不同与于其它产地的样品,缅甸琥珀在890 cm-1附近不存在=C-H环外官能团弯曲振动引起的吸收峰。通过以上常规宝石学测试和光谱测试,能够很好地鉴别缅甸琥珀与其它产地的琥珀,也为琥珀中的古生物化石的产地的确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本论文对缅甸琥珀样品里所含毛翅目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描述鉴定多距石蛾科一新属新种斑点三叉石蛾(Tridenappendix macularis gen.et sp.nov.),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新属种处于多距石蛾科的最基干位置。新属种的发现证明在近一亿年前,缅甸的多距石蛾科已经出现了多样性的分化,说明该科的起源时间要更早,可能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的起源于1亿1900万年前的结果接近。本研究对全世界发现的各个时期的多距石蛾昆虫化石进行了统计,并对新属种翅斑的功能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