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的供需矛盾,而随着大气污染的加剧,大气气溶胶严重影响了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及光热转换效率。大气气溶胶通常指的是悬浮在大气环境中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在0.001~100μm范围内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作为当今气候研究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气溶胶能够通过直接作用或者间接作用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以及全球或局部地区气候,并且气溶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其类型支配。对大气中气溶胶的类型进行判别,并结合已有的对单一类型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研究,是探索气溶胶对地气系统影响的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然而,极其复杂的来源以及较短的大气寿命导致气溶胶具备很大的时空异质性,这使得气溶胶的类型识别工作面临挑战。因此,建立准确有效的气溶胶类型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空间连续的区域性气溶胶类型识别研究,能够有效促进对气溶胶辐射特性和气候效应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及应用价值。本文将大气污染条件引入卫星遥感气溶胶产品的性能评价体系中,对不同大气背景条件下的MODIS-AOD数据进行了分析与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气溶胶相对光学厚度概念建立了天基气溶胶类型识别模型,为之后运用卫星数据进行区域性气溶胶类型识别提供了依据,最后,利用模型识别结果建立了台北地区的气溶胶光学特性查找表,结合SBDART模型对台北地区的气溶胶辐射特性进行了数值表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将不同MODIS-AOD数据集重采样至相同分辨率,在年/季节尺度下对AOD值和有效数据量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根据地表PM2.5监测数据对大气污染条件进行划分,基于地基数据对MODIS-AOD在不同的污染水平和气溶胶类型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秋/冬季,DT算法虽然具备更高的精度,但反演结果存在大量的数据缺失区域,DB算法在所有季节都能提供覆盖全国的AOD数据;在同样的污染条件下,DT算法的优势在于反演数据的准确度,而DB算法的优势在于数据获取的能力。(2)建立了适用于MODIS卫星数据波段的区域性天基气溶胶类型识别模型,并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八个典型气溶胶源区用于模型识别结果的准确性验证。准确性验证包括:基于地基数据的验证、基于卫星数据的验证、地基-卫星识别结果的逐日对比、单个案例验证以及区域性识别验证。结果显示:本文建立的模型具备识别不同类型气溶胶的能力,并且能够支撑空间连续的区域性气溶胶类型识别研究。(3)基于天基气溶胶类型识别模型与地基遥感平台提供的监测数据,同时利用SBDART辐射传输模型,对中国台北地区不同大气背景状况下的气溶胶辐射强迫特性进行了数值表征。结果显示:研究期间DARF具备夏高冬低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气溶胶产生的DARF值与其粒子种类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粒子计算所得的DARF明显不同,城市工业型气溶胶是高DARF的主要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