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1.2(BCC_CSM1.2)和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0(CFSv2)模式温度和降水的历史回报资料评估了我国夏季温度、降水的候尺度预报技巧,初步讨论了候尺度预报技巧和季节内振荡(ISO)的联系。进一步地,利用非线动力系统理论定量计算了中国区域温度和降水的候尺度可预报性上限(PPL)。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使用空间相关系数(TCC)、时间相关系数(ACC)、均方根误差(RMSE)三种确定性预报评价方法,评估了两个模式在我国夏季温度和降水次季节变率的预报技巧,发现温度及降水的预报技巧随预报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并且都表现出夏季技巧较低的特点。温度技巧的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降水则不明显。对于温度,BCC_CSM1.2模式有效预测期限是3候(15d),CFSv2模式是4候(20d);而对降水而言,BCC_CSM1.2模式有效预测是2候(10d),CFSv2模式是3候(15d)。以上三种技巧显示:两个模式的温度预测都优于降水预测,CFSv2模式的温度和降水的预报技巧都高于BCC_CSM1.2模式。(2)本文在检验模式对MJO和BSISO的预报技巧时,发现CFSv2模式预测MJO和BSISO指数较BCC_CSM1.2模式具有更高的时效,这跟温度和降水的模式预报结果是一致的。其中,MJO技巧最高,BSISO1次之,而BSISO2最低。(3)在此基础上,分析了8个BSISO1初始位相下模式温度、降水的预报技巧,并对比研究了在技巧突出(最高、最低)的位相之后1—6候的观测发展和模式相应的预测结果。BCC_CSM1.2模式预测的温度没有展现出明显的位相差异,BSISO1的初始8位相预报技巧相对较高,而4位相相对较低。CFSv2模式技巧更高,在4位相技巧最高,而8位相较低,且差异明显。即使是BCC_CSM1.2模式技巧最高的8位相,也只能预测到后2候的变化,但CFSv2模式能预测到第3候。同时,这两个模式也体现了相同的特点,即对于强度较小的温度异常的预测更准确。对于降水预测,CFSv2模式依然优于BCC_CSM1.2模式,主要体现在对干燥条件发展的预测,特别是4位相。BCC_CSM1.2模式在5位相技巧相对较高而4位相较低。CFSv2模式在4位相上技巧最高,6位相最低。(4)利用了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NLLE)和非线性误差增长理论定量计算中国区域温度的候尺度可预报性上限(PTPL),并使用SPI指数将降水序列转换成可用于计算的正态分布,进而得到降水的候尺度可预报性上限(PPPL)。就PTPL而言,四季的平均值大都集中在3候(15)左右,体现了低纬高而高纬低的特点。春夏两季偏低而秋冬两季偏高,其中又以秋季最高而夏季最低。进一步地,利用SPI指数将降水状态分为降水偏少﹑常态和降水偏多三类类型,分别计算了三类状态下的全年平均及季节平均的PPPL。与PTPL相似,全年平均的PPPL也呈现出了春夏季较低而秋冬季较高的季节特点,数值大多集中在2候(10d)左右,略低于PTPL。全年的常态降水的可预报性最高,降水偏少次之,降水偏多最低。不同于全年的PPPL,夏季降水偏多的PPPL更高。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次季节预测的理论基础和提高S2S模式预测能力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