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漓江枯水问题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并已经成为制约漓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在借鉴以往对漓江水资源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研究手段,对漓江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从系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出发,将漓江作为一个整体,对流域内的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本文进行了整体考虑。综合运用水文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将漓江上游流域划分出水源林、河床、丰枯期水量变化、蓄水减洪设施、水资源承载力五个子系统,构建起漓江上游水资源的系统分析框架。通过实地勘察、文献资料研究和遥感图像分析,对漓江上游的涵水、流水、水流、蓄水、用水五大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因子进行了重点研究,构建了漓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良性循环体系。 研究结果表明,漓江为雨源性河流,降雨时空分配极不均匀,70%的降雨量集中在漓江上游区域,全年62.7%降雨量和降雨时间集中在四个月内(即4~7月),最大的日降雨量可达415.8mm;降雨量最小的月份出现在12月至翌年1月,仅100~110mm,占全年降雨量的6%左右,由此直接影响流域河川径流季节性的变化,造成洪水期和枯水期现象,周期性水量的变化是不为人们意志改变的一种自然规律。但是,漓江在近几十年内不断恶化的枯洪水问题,却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从14~19世纪6个世纪中,淹城洪水大约每世纪7~8次,进入20世纪淹城洪水次数猛增,到1995年的95年中,淹城(桂林城)洪水达23次,创历史最高记录。通过80、90年代和2002年三个遥感影像资料的技术分析与测算,同时结合地面勘察,结果表明:漓江上游原始水源林区面积,由81年占上游区域植被面积的24.68%下降到1998年的8.86%,2002年则急剧下降到4.12%,减少面积1046.77hm~2,相当于毁掉了31座100万m~3库容的小型水库。由于水源林区面积缩小,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水文功能衰退,极大地降低了漓江上游水源林区的蓄水减洪效应。在总长97km的上游河段内有36km被挖掘淘沙,河床和两边河堤遭到毁灭性地破坏,造成河水渗入地下水网。根据2004年的河床破坏状态,经模型计算,年漏水量高达0.92亿立方米。同时,由于河堤被挖掘,水土流失严重,漓江洪水含沙量逐年增加,近10年间洪水含沙量增长3倍。这是漓江上游流量减少、枯水期延长的重要原因。另外,漓江上游流域城镇面积与人口大幅度增加,对漓江上游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根据遥影像分析和测算,漓江上游的人类活动区域扩张很快,城镇面积1981年为6.71km~2,1998年为57.43km~2,2002年扩张到140.2km~2,从1998至2002年四年间增长了2.44倍,从1981年至2002年的21年时间增加近21倍!为此,本文提出了恢复和扩大漓江上游水源林面积;加强漓江上游水政管理,杜绝挖掘河床行为;着手修建小溶江、川江、斧子口三座水库以调蓄漓江用水;提高科技水平,降低工农业用水消耗量;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实行有偿用水;成立流域水资源管理组织,统一管理协调分配漓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