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时代,社会的加速转型对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组织模式、资源配置、组织功能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稳定的社会支柱,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其社会地位也愈来愈明确,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近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已经初步形成。而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主体也日益明晰,劳动关系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性。因此,工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工会组织作为维护职工权益的代表,其社会化、群众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度还不高,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和要求,人们从思想上还是认为工会是政治团体或行政的附属机构。对工会原有的社会属性,即它的非政府性还缺乏理解和认识。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关系矛盾也日益显现。在我国,工会受到资方的控制:工会主席的任免受企业行政控制、工会的经费主要靠企业行政划拨、工会人员的工资来源于企业等,工会自身不具备人事和资金的独立,中国工会缺乏独立性。由于基层工会无法摆脱对单位行政的依附地位,其应有维权职能也就无法发挥,造成工会的行政化;工会在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经济权益和协调劳动争议等方面作用微弱,效果不明显,造成工会职能弱化。 本文认为中国工会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其官民二重性。所谓“官”,即官僚性、行政性,所谓“民”,即民间性、社会性。由于官民二重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工会必须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而当前工会体制的问题则在于偏离了“民”这一端而过于“官”化。工会的本质是一个以维护和代表职工合法权益为职责的群众性组织,这一点也是工会体制的活力和其全部的工作基础所在。工会的行政化必然导致其社会职能(维权职能、沟通职能、整合职能、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的弱化。作者认为,要恢复和强化这些职能,工会体制必须进行改革。中国工会改革的方向是去行政化、回归社会。 NGO的研究和发展为中国工会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一般来说非政府组织主要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共性、志愿性等主要特征。中国工会有着固定的组织形态;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职工是自愿入会;工会不存在组织或成员内部分配利润的现象,具有非营利性;并且工会所从事的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公益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工会已经基本具备了非政府组织的特征,从社会属性上说,中国工会应该是非政府组织。因此,应运用非政府组织的理论来对工会进行改革。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工会的非政府性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既针对现实又面向未来,既可操作又具超前性的解决工会的非政府性的政策和办法。论文中运用文献分析、数据分析、逻辑关系推理、公共政策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当前中国工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指出当前工会组织职能弱化、作用微弱的根本原因是工会组织的行政化和非政府组织性质的缺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非政府组织理论提出了当前工会组织去行政化的具体对策建议:一是明确工会的价值取向,强化维权职能,把维护和代表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组织的最高目标;二增强工会组织独立性,一方面改变工会干部既是企业员工,又是职工利益代表者,并且身兼多职的自相矛盾的境地,倡导工会干部职业化,另一方面改变工会经费主要依靠企业拨付的经费约束体制,倡导工会经费主要以会员会费为主;三是强化法律支撑,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修改《工会法》的部分条款。论文运用非政府组织组织的理论,从三个方面构筑了工会组织作为非政府组织的运行模式,以彰显工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