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引入哲学“存在”、心理学“倾诉欲”等相关定义,来解读纪念性建筑中“纪念性”的成因,确定纪念性建筑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的地位及作用;通过对“纪念”主题构思及利用“空间”“场所”等建筑语言,来体现现代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响应现代的人性化发展趋势。 1、通过对“纪念”一词注释,引出在纪念活动中主体的主动性的决定作用;然后,对纪念活动主体产生“纪念”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记忆”“回忆”“社会性”这客观三元素对“纪念”产生的影响,以及主体产生“纪念”的心理动因对“永恒”“存在”的追求。 2、对“纪念”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进行解析,在主体“合目的性”的指引下得出“纪念”心理的三种外在体现:“祭祀”“宗教”“伦理”;并针对现代纪念性建筑中“伦理”体现出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进行分析。 3、通过对“纪念”的解析,根据纪念对象、规模、选址、形式的:不同对纪念性建筑进行分类;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演变划分为石器、青铜、铁器、机器、信息五个时期,分别对各个时期的纪念性建筑进行分析得出现代“纪念性”的普遍化。 4、在对现代“纪念性”普遍化的背景下,纪念性建筑的主题的作用,尤其是主题的确立与大小的划定;主题所要表达的祭奠、歌颂、理想、叙事等意义,以及表达的策略和手法;在设计中借助模式、体现信息、使用象征、合理隐喻、积极映像等手法来表达纪念性建筑的主题。 5、在主题确定后以建筑的方式来体现“纪念”的主题;本文引用了建筑空间理论与建筑场所理论对纪念性建筑进行解析,并总结出建筑的外部空间、内部空间、空间组合、空间的环境对纪念性建筑的影响,场地、植物、细部、神秘、光线对场所气氛的烘托及如何更好的利用上述条件对场所精神的体现。 现代纪念性建筑要发挥它在日常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应为人的个性发展起到启迪作用,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