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对“纪念性”的分析及纪念性建筑设计方法初探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g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引入哲学“存在”、心理学“倾诉欲”等相关定义,来解读纪念性建筑中“纪念性”的成因,确定纪念性建筑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的地位及作用;通过对“纪念”主题构思及利用“空间”“场所”等建筑语言,来体现现代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响应现代的人性化发展趋势。  1、通过对“纪念”一词注释,引出在纪念活动中主体的主动性的决定作用;然后,对纪念活动主体产生“纪念”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记忆”“回忆”“社会性”这客观三元素对“纪念”产生的影响,以及主体产生“纪念”的心理动因对“永恒”“存在”的追求。  2、对“纪念”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进行解析,在主体“合目的性”的指引下得出“纪念”心理的三种外在体现:“祭祀”“宗教”“伦理”;并针对现代纪念性建筑中“伦理”体现出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进行分析。  3、通过对“纪念”的解析,根据纪念对象、规模、选址、形式的:不同对纪念性建筑进行分类;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演变划分为石器、青铜、铁器、机器、信息五个时期,分别对各个时期的纪念性建筑进行分析得出现代“纪念性”的普遍化。  4、在对现代“纪念性”普遍化的背景下,纪念性建筑的主题的作用,尤其是主题的确立与大小的划定;主题所要表达的祭奠、歌颂、理想、叙事等意义,以及表达的策略和手法;在设计中借助模式、体现信息、使用象征、合理隐喻、积极映像等手法来表达纪念性建筑的主题。  5、在主题确定后以建筑的方式来体现“纪念”的主题;本文引用了建筑空间理论与建筑场所理论对纪念性建筑进行解析,并总结出建筑的外部空间、内部空间、空间组合、空间的环境对纪念性建筑的影响,场地、植物、细部、神秘、光线对场所气氛的烘托及如何更好的利用上述条件对场所精神的体现。  现代纪念性建筑要发挥它在日常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应为人的个性发展起到启迪作用,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其他文献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对我国大多数城市而言,其空间形态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迅速的演变着。本文以苏南地区的主要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市场力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作
本论文隶属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L03B03):传统农房建造技术改良与应用示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史街区的保护经历了由重文物保护到重文化价值挖掘与文
住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安稳的居住环境可以起到安抚人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的作用,进而滋养人的事业。“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住宅对于人的幸福和社会安定更为重要”(胡佛
郑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经历了从商代重要的都城,到汉代的县城,到隋唐宋元时期的州城,再到明清时期的县城。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京汉、陇海铁路的修建、通车与交汇,为这座城
关于建筑史、论、创作,中国在史方面的工作由于前几辈建筑大师的努力与钻研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而在论方面,大多是在引进国外先进理论上下功夫,至于创作,尤其在大型项目
学位
当代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的运用以及建筑创作日益丰富,出现了许多新设计、新造型。面对建筑创作的繁荣,如何在设计方法和理论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有着
本研究针对我国农村居住环境规划设计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严重阻碍农村可持续发展与农民进入小康生活的现状,试图以关中地区农村居住环境调研数据资料为依据,以体现
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必将是城市地下空间蓬勃发展的世纪。   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节省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缓解交通压力,扩充基
学位
杭州市建筑设计行业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已有十余年,但对于BIM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始终没有本质性进展,整体依然呈现出“实施项目数量少,技术应用深度低”的状况。目前来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汽车的出现和普及使得车道不断加宽,人行道越来越窄,穿梭的汽车让人们提心吊胆,由于人与机动交通的矛盾日益激化,触动人们的反思并进行了“步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