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为探讨儿童期的心理虐待经历引起个体心理紊乱的内部机制,本研究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受儿童期心理虐待者的认知灵活性特点。研究方法:(1)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大学选取在校大学生500人,施测《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和《认知灵活性问卷》。(2)根据《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的结果筛选被试,选出心理虐待阳性组被试28人作为实验组,心理虐待阴性组被试22人作为对照组。(3)实验一:单因素两水平实验设计,采用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考察在规则未知情况下受儿童期心理虐待者的反应灵活性。(4)实验二:2(任务)×2(组别)混合实验设计,采用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DCCS),考察在规则已知情况下受儿童期心理虐待者的反应灵活性。(5)实验三:单因素两水平实验设计,采用言语流畅性测验(VFT),考察受儿童期心理虐待者的自发灵活性。研究结果:(1)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儿童期的心理虐待经历对成年后的认知灵活性有直接负向预测作用。(2)实验一中,以总实验次数为因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691,p=0.010),以持续性错误数为因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2.439,p=0.022),其中实验组的总实验次数和持续性错误数均高于对照组。(3)实验二中,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主效应(F=1.255,p=0.269)不显著,任务主效应(F=1.185,p=0.282)不显著,任务类型和组别的交互作用(F=4.103,p=0.049)显著,具体表现为实验组在转换任务中的反应时显著高于未转换任务的反应时;以错误数为因变量,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不同的任务类型上的错误数存在显著差异(F=17.725,p=0.000),进一步的分析得出所有被试在转换任务中的反应错误数显著高于未转换任务的反应错误数。(4)实验三中,以所写答案的类别与数量之比为因变量,两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F=4.202,p=0.046),其中实验组得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结论:儿童期的心理虐待经历影响个体的认知灵活性,导致个体的反应灵活性和自发灵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与规则的清晰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