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扶贫作为中国扶贫减贫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全方位地应用到扶贫事业的第一线。这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贫困地区的推广成为最直接的语言扶贫手段。2011年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首次确立“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随后在部委层面出台了一系列语言文字政策和方案。这些举措表示,语言扶贫在中国扶贫事业的新阶段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项语言扶贫的重要政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效果应该由数据分析为支撑,实证研究为手段进行检验。而我国目前的学界虽有大量对政策的讨论和现状的分析,却缺少多维度对政策效果的检验分析。本文采用来自北京大学的2016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数据、来自中山大学的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force Dynamics Survey,CLDS)数据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数据,选取其中我国主要民族地区的八个省区的数据,从个体发展的角度,以收入、社会地位和对未来的信心程度三个维度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效果的推广效果进行分析,为语言扶贫工作提供参考,为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文章先对现代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其次对数据分析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个体收入具有正向影响,地区之间由年龄带来的语言水平也存在差异。在宁夏、广西和新疆地区,年龄越大,普通话水平越高。说明在这些地区,年轻人的普通话水平低于壮年和老年人。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个体社会地位的认知有正向影响,但在地区之间的影响程度存在大小的差异。在新疆地区,语言能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对社会地位的贡献能力最大,达到4.1%。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个体对未来信心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影响存在地区差异,表现为云南、新疆的影响程度最大,贵州最小。从听力和表达两个方面入手,对个体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程度对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表达”能力应在教育中被更多重视。对性别差异进行影响分析,女性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能带来更多的收入增长。从农业与非农的行业角度分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个体发展影响的差异性。在非农行业,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效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教育也更应关注非农行业地区。本文关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运用教育学的技术分析方法,为语言扶贫工作提供参考,为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提供政策建议。从地区来讲,应把政策优惠倾向处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红利期的地区,如新疆、西藏等。从教学来讲,应更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