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融化加快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加之20世纪初期美国能源资料协会所公布的北极地区现已探明的丰富战略能源储量,北极地区已经从曾经的“冰区”成为当下各国角逐的一片“热土”。2007年8月2日,俄罗斯一支科考队员进行北冰洋考察时在洋底插上一面钛合金的俄罗斯国旗,由此将北极问题升级为战略型问题,各国开始纷纷转变传统北极观念,调整对北极地区的战略定位,使北极议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的北极研究起步较晚,属于东亚地区最晚提出官方政策的国家。面对北极地区快速变化、错综复杂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北极地区事务、加大北极相关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发展壮大的新兴大国,虽然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在地理位置上却只是个近北极的域外国家,由于北极域内国家统一组织北极理事会相关政策强烈的排他意识,中国要想在北极地区秩序的构建中塑造自己的话语权,无疑需要借助与域内国家的合作来实现。而基于现实主义学派对国际关系规则的解读,国家之间的关系均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导向,如何选择合作伙伴、选择谁无疑是个令学界头大如斗的问题。所幸,得益于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智慧积淀,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后又在2017年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的理念,以期实现北极航道开发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跨越性创新结合,并迅速得到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及其总理梅德韦杰夫的一致认同,由此,中俄双方正式达成了合作开发北极的战略共识。当前学界对北极区域的研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并呈现出了些许研究成果。据相关但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分析,国内当下北极问题的研究角度主要倾向于北极航道开发应用及其所涉及到的诸多国际法依据争议,比如:主权归属纠纷、开发利益归属等;其他相关研究角度也多局限于北极治理机制、北极生态气候安全等方向。无论是国际法方向的研究成果,还是国际关系方向的现有研究成果,均不可避免的展现了我国学者对积极参与环北冰洋地区事务的积极乐观心态,并以分析参与北极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为关键落脚点。笔者的本文选题以“一带一路”战略和北极战略政策的研究为出发点,以中俄合作为分析对象,以合作已存和潜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为最终着落点,侧重于双边合作路径下的风险研究使得本文的选题区别于当前的普遍研究范围,研究内容更显理性和全面。同时,笔者在本文中将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情况的分析,及北极域内国家、个别域外国家的北极政策对比分析,为中俄北极合作即将面临的风险及相关解决路径提出一定的见解,并为以后更加深入的北极相关课题研究及中国在新一轮海洋控制权的争夺中提出些许建议,抛砖引玉,以期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