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与血凝因素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有饮酒史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血凝因素的分析,研究有饮酒史的人群最终发展成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中与血凝因素的关系,从而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耗损。 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病科住院的32例病人,10例为对照组,22例为实验组。实验组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0-50岁男性。③汉族。④住院前均有长期饮酒史,并且戒酒时间在1个月以内。排除标准:病人无长期应用激素史,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内科疾病史。选取骨病科住院病人中非股骨头坏死病人1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选取标准为:非股骨头坏死病人,且无近期饮酒及长期激素应用史。两组受试对象均空腹抽取外周肘静脉4ml,分离后血浆后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用凝固法定性检测活性蛋白C抗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浆中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水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统计学比较。 结果: 1、股骨头坏死组D-二聚体水平(0.13±0.12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04±0.02 mg/L),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2、股骨头坏死组抗凝血酶Ⅲ(108.91±10.02%)、抗活性蛋白C(V+/V-3.07±0.27)同对照组(101.40±11.60%)、抗活性蛋白C(V+/V-3.05±0.15)水平相差无几,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血D-聚体水平升高,可能在本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2、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和发展与抗凝血酶Ⅲ、抗活性蛋白C可能没有相关性。 第二部分老年人髋关节置换前后血凝因素变化的研究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血凝指标变化的分析,研究术后应用抗凝药物的必要性,减少并发症,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 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病科住院的13例病人。实验组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在50岁以上。③汉族。排除标准: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内科疾病史。对患者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均空腹抽取外周肘静脉4ml,分离血浆后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用凝固法定性检测活性蛋白C抗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浆中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水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统计学比较。 结果: 1、髋关节置换术后D-二聚体水平(1.23±1.12 mg/L)明显高于术前(0.39±0.30 mg/L),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2、髋关节置换术后AT-Ⅲ水平(88.31±14.68%)明显低于术前(100.08±12.6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3、抗活性蛋活性蛋白C抗性术后(V+/V-∶2.98±0.14)同术前(3.05±0.10)水平相差无几,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提示患者术后处于高凝状态。 2、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活性蛋白C抗性没有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