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中,脱氢酶途径和琥珀酰化酶途径同时参与L-赖氨酸的合成。研究表明,琥珀酰化酶途径对L-赖氨酸产量的贡献占到70%左右,脱氢酶途径只占到约30%。尽管脱氢酶途径对L-赖氨酸产量的贡献率较低,但其步骤简单,可一步合成L-赖氨酸的前体物质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eso-diaminopimelic acid,meso-DAP),所以强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中,脱氢酶途径和琥珀酰化酶途径同时参与L-赖氨酸的合成。研究表明,琥珀酰化酶途径对L-赖氨酸产量的贡献占到70%左右,脱氢酶途径只占到约30%。尽管脱氢酶途径对L-赖氨酸产量的贡献率较低,但其步骤简单,可一步合成L-赖氨酸的前体物质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eso-diaminopimelic acid,meso-DAP),所以强化这条途径对增加L-赖氨酸生产的潜力巨大。然而,目前对于改造二氨基庚二酸(diaminopimelic acid,DAP)途径合成L-赖氨酸的策略主要集中于对单一途径的强化,很少有关于对这两条途径进行重新平衡的报道。为此,本研究针对这两条途径进行代谢平衡改造,首先优化了细胞对NH4+的吸收能力,通过调节氮源供应来提高途经的利用率,然后重新平衡两条途径的代谢通量使得脱氢酶途径占有优势地位。最后改变二氨基庚二酸脱氢酶(diaminopimelate dehydrogenase,Dap DH)的辅酶偏好性,缓解了NADPH供应不足的问题。基于上述改造,获得一株可以高效合成L-赖氨酸的重组菌株XQ-5-9。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含有不同NH4+浓度的摇瓶发酵培养基中培养L-赖氨酸产生菌C.glutamicum XQ-5,考查了NH4+浓度对L-赖氨酸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NH4+供应有利于促进L-赖氨酸的合成。在摇瓶培养基中添加八种不同浓度的NH4+溶液(50mmol·L-1、100 mmol·L-1、200 mmol·L-1、250 mmol·L-1、300 mmol·L-1、350 mmol·L-1、400 mmol·L-1和500 mmol·L-1)进行摇瓶发酵。结果表明,在350 mmol·L-1 NH4+浓度下菌株的L-赖氨酸生产强度最大,比300 mmol·L-1 NH4+浓度下的qLys,max.提高了10%。(2)减弱谷氨酸棒杆菌氮源限制,增加胞内NH4+浓度,同时提高了脱氢酶途径的利用率,促进了L-赖氨酸合成。为了强化脱氢酶途径的利用,过表达基因ddh(编码二氨基庚二酸脱氢酶,Dap DH),结果表明,过表达基因ddh后对L-赖氨酸的产量影响较小。但是在相同的NH4+浓度下,重组菌株XQ-5-1的qLys,max.比出发菌株高5%-10%,说明重组菌株XQ-5-1的L-赖氨酸生产强度高于出发菌株。考虑到脱氢酶途径需要高NH4+环境,随后通过敲除氮代谢调控因子Amt R减弱氮源限制,通过摇瓶发酵结果可知,重组菌株XQ-5-3的qLys,max.得到了提高,且L-赖氨酸产量达到了53.8±3.98 g·L-1,比出发菌株XQ-5的L-赖氨酸产量(48.2±3.54 g·L-1)提高了11.6%。(3)优化脱氢酶途径和琥珀酰化酶途径代谢通量,强化脱氢酶途径在L-赖氨酸合成途径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提高脱氢酶途径的碳通量同时弱化琥珀酰化酶途径的碳通量有助于L-赖氨酸产量的进一步累积。首先尝试阻断琥珀酰化酶途径,结果表明重组菌株XQ-5-8的qLys,max(0.30±0.04 g·g-1·h-1)比菌株XQ-5-3的qLys,max(0.25±0.03 g·g-1·h-1)提高了20%,但是L-赖氨酸产量(41.9±4.57 g·L-1)略有下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阻断琥珀酰化酶途径不利于脱氢酶途径逆反应的减弱。因此选择对琥珀酰化酶途径进行弱化,最终得到了六株不同弱化水平的重组菌株,最优重组菌株XQ-5-W4的L-赖氨酸产量为58.5±5.43 g·L-1,qLys,max为0.31±0.04 g·g-1·h-1,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21.4%与55%。(4)改变Dap DH辅酶偏好性,改善胞内辅因子供应水平,进一步提高脱氢酶途径利用率,L-赖氨酸产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通过检测胞内NADPH以及NADP+含量,发现优化后的重组菌株XQ-5-W4与出发菌株XQ-5相比胞内NADPH含量明显下降,考虑L-赖氨酸产量被辅因子供应不足而限制。因此对Dap DH进行结构分析,通过分子对接以及序列比对,找到关键的突变位点。结果表明突变酶Dap DHSer35Glu提高了以NADH为辅因子时的酶活,并且重组菌株XQ-5-9中的胞内NADPH水平提升,说明成功改变了Dap DH的辅酶偏好性,最终L-赖氨酸产量达到了63.5±3.78 g·L-1,比出发菌株(48.2±3.54 g·L-1)高31.7%。此外,菌株XQ-5-9的qLys,max为0.34±0.03 g·g-1·h-1,与出发菌株(0.20±0.01 g·g-1·h-1)相比提高了70%。
其他文献
口服疫苗因其具有患者依从性高、接种方便、减少相关有害垃圾的产生以及能产生黏膜免疫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是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口服疫苗种类极少,主要是因为口服疫苗存在生物利用度低的缺陷。胃部的强酸性环境以及蛋白酶的降解、肠道中由酸到碱的p H变化、肠道黏液层的阻碍以及小肠上皮吸收过慢等不利条件制约了口服疫苗免疫效果的发挥。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口服递送过程中的障碍并提高口服疫苗的免疫效果是口服疫苗研发中亟待解决
ε-聚赖氨酸(ε-PL)是由25~35个L-赖氨酸单体组成的一种天然聚合物,作为一种广谱的抗菌肽在食品、医学、农药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目前利用微生物法生产ε-PL存在生产强度低、发酵周期长、工艺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S.albulus的合成能力是目前工业化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此,本研究采用了核糖体工程与发酵工程相结合的方法,对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albul
腈水合酶(Nitrile hydratase,NHase,EC 4.2.1.84)是微生物中腈代谢的关键酶之一,能够催化腈类化合物水合生成相应的酰胺。相对于传统化学合成法,其催化条件温和且副产物少,在工业上已经被用于烟酰胺、丙烯酰胺和5-氰基戊酰胺的生产。由于腈类的水合反应是放热反应,故工业应用对腈水合酶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前期报导来源于极端嗜热菌Caldalkalibacillus thermar
低聚半乳糖(GOS)作为一种在食品、保健品及医药行业有着广泛应用的益生元,具有刺激肠道蠕动、提高免疫力、促进益生菌增值和防止骨质疏松等功效,近年来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工业上生产GOS主要利用β-半乳糖苷酶进行酶法制备,β-半乳糖苷酶的性能是影响GOS生产的关键。本研究将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irculans ATCC 31382)来源的β-半乳糖苷酶β-Gal-Ⅱ在大肠杆菌(Esche
蛋白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等领域,其中亲和层析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亲和层析具有特异性强,效率高的优点,但是同时也具有一定缺陷,比如需在目标蛋白上融合亲和标签。亲和标签能提供特异性的识别能力,但是也会对蛋白的后续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使用内含肽作为亲和标签,则减少了这样的麻烦。断裂内含肽在空间上分为N端(IN)和C端(IC),将断裂内含肽的IN和IC分别作为纯化配体和纯化标签,可以在进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leuropneumoniae)引起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PCP),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呼吸道疾病,已造成养猪业严重损失。推广A.pleuropneumoniae重组疫苗是当前预防PCP且避免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方法。细胞毒素ApxⅡ是PC
番泻叶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中草药,主要应用于泻下通便,而蒽醌及其衍生物是泻下基质发挥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蒽醌在该属植物中广泛存在,但是由于其潜在的肝肾肠等毒性,一直是限制番泻叶使用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为了系统对番泻叶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及发酵改善其药性,本研究首先建立了番泻叶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检测分析方法,采用离子液体-分散液-液微萃取联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番泻叶提取液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同时对番泻叶
漆酶(EC 1.10.3.2,Laccase)是一种多铜氧化酶,可以氧化包括酚类、非酚类和无机化合物等在内的多种底物。目前,漆酶已广泛用于食品加工、造纸制浆、纺织和生物修复等领域。为提高漆酶的发酵生产水平及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核糖体结合位点(RBS)替换、N端编码区理性设计、共表达裂解蛋白及培养条件优化强化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漆酶(Cot A)在大肠杆菌Escheric
黄原胶是由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和甘露糖组成的一种细菌胞外杂多糖,分子量一般在2×10~6~5×10~7 Da之间,有着优异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流变性,在食品、医药、农业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低分子量黄原胶通常由黄原胶降解而来,生物活性较高,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酶法降解黄原胶具有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但单一性的高纯度酶难以获取,且黄原胶的水溶液粘度较高,导致酶解效率较低。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
当前,细胞表面展示的宿主主要包括噬菌体、细菌、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芽孢,然而上述体系存在一些缺陷:噬菌体不能展示分子量过大的蛋白,否则影响装配和侵染;细菌对于真核来源的蛋白缺乏翻译后修饰过程;酵母对多亚基复杂蛋白的跨膜转运较困难;芽孢通过衣壳蛋白展示,可能会导致被展示蛋白折叠在膜内。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开发普适性强、抗逆性好、高效稳定的表面展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