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产业知识基础作为一个新颖的名词活跃在创新的多个领域,它深刻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创新过程和本质。国外学者对产业知识基础已有相关的理论叙述,但国内鲜有关于产业知识基础的系统介绍,而其形成过程中产业模块的演化更无人研究。因此,本文对产业知识基础进行述评,重点分析产业知识基础模块化结构的产生及形成,并归纳出产业知识基础的演化路径。本研究首先整理了数控机床领域和基因重组技术领域1976-2010年的德温特专利数据,将以这两个领域为代表的不同类型知识基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各自的知识网络,运用Ucinet6.0软件中的GN算法计算总体网络的模块度并绘制模块度的年变化曲线,分析不同类型知识基础模块化结构的形成。随后整理了伺服驱动系统与基因靶标技术1976-2011年的USPTO专利数据,运用Pajek可视化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不同类型知识基础的演化路径,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知识基础在其形成过程中均可被划分为几大关键模块;在形成路径的选择中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进步演化出技术轨道,且彼此间通过关键技术链接。但它们在知识获取的来源、参与创新的发明人及创新的应用等方面存在差异:综合型知识基础多产生于企业、工厂、车间,其知识的获取多依靠应用研究,拥有高技术的科学家对该类型知识基础的贡献巨大,创新类型倾向于渐进式创新;而解析型知识基础多产生在大学、科研机构,部分产生于企业,其知识来源多为基础科学研究,拥有高科学知识的科学家对该类型知识基础的影响巨大,创新类型更易出现突破性创新。因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坚定地采取产业模块化的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技术领域,适时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深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同时,有效地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体系,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