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和犬蝠(Cynopterus sphinx)是我国华南地区常见的果蝠。近年,其对果业生产的危害受到较多重视。本文对采于西双版纳植物园、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和惠州市惠东县梁化林场燕子岩3个采集地的棕果蝠和犬蝠的体型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版纳植物园的棕果蝠、犬蝠和中大校园的犬蝠的前臂长和体重均不存在性别二态性,而梁化燕子岩棕果蝠的前臂长和体重存在性别二态性(t-test:前臂长P=0.004,体重P=0.001),表现为雄性大于雌性。不同种群间同一性别比较发现,在体重方面,除版纳和燕子岩的雌性棕果蝠差异不显著外(P=0.817),其余均差异显著,就前臂长而言,除版纳和燕子岩的雄性棕果蝠差异显著外(P=0.04),其余均差异不显著。我们认为,当个体识别压力大时,果蝠更易表现出体征的性别二态性。选取在燕子岩和中大校园采集的棕果蝠和犬蝠样本中非孕期成年个体,利用人工切削而成的I、II、III、IV4种不同大小类型的苹果块,对其进行食物大小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果蝠对中等体积的II、III型食物的取食率显著高于小体积的I型和大体积的IV型(LSD: all P<0.001);对I型、II型、IV型三种不同大小的食块的停留时间,IV型食块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I型和III型(LSD: all P<0.05);对I型、II型、IV型三种不同大小的食块的取食次数,I型高于II型和IV型。结合录像监控,我们认为,在取食体积较小的食物时,它们以取走后进食为主要取食方式,但取食大体积食物时,以原地进食为主要取食方式。在另一实验中,我们引入了果蝠潜在捕食者气味源,研究其对这两种果蝠取食行为和取食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果蝠对潜在非飞行性捕食者的体表分泌物和排泄物均表现出显著的气味源排斥反应,具体表现为在无气味测的停留时间和取食的次数显著高于有气味测(t-test all P<0.05),而对潜在飞行性捕食者的体表分泌物和排泄物均未表现出显著的气味源排斥反应(t-test: all P>0.05)。由此,我们认为:就对这两种蝙蝠的驱赶效果而言,潜在非飞行性捕食者的气味源可能比潜在飞行性捕食者的气味源效果更好。显然,基于本文建立的方法体系和提供的基础数据,对于这两种果蝠种群地理差异及其取食行为特征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其危害防治实践方案的详细制订和具体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