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能源危机成为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因而我们急需寻求可再生生物质能源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高粱秸秆作为一种木质纤维素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可生产液体燃料乙醇和气体燃料甲烷等生物能源。本文以高粱秸秆为原料,研究复合菌系MC1预处理对其乙醇—甲烷一体化转化的影响,为高粱秸秆能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预处理不同时间MC1对高粱秸
【基金项目】
: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01D1112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能源危机成为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因而我们急需寻求可再生生物质能源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高粱秸秆作为一种木质纤维素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可生产液体燃料乙醇和气体燃料甲烷等生物能源。本文以高粱秸秆为原料,研究复合菌系MC1预处理对其乙醇—甲烷一体化转化的影响,为高粱秸秆能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预处理不同时间MC1对高粱秸秆的分解特性及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预处理5天内高粱秸秆保持较高的降解能力。预处理5 d的水解液中COD浓度最高,为7.84 g/L,有机酸总量高达2529.45 mg/L。在后续的产乙醇—甲烷过程中,预处理5 d的乙醇含量与对照(CK-0d)相比提高了39.9%,MC1预处理有效提高了高粱秸秆的乙醇含量。厌氧发酵过程中预处理5 d的处理(EG-5d)在发酵5天时VFAs含量最高,相比对照提高了1.28倍。相比其他处理EG-5d发酵启动快,累积产甲烷量最高,达到239.50m L/g VS,最大产甲烷速率为13.96 m L/d/g VS,说明预处理5 d时,有利于厌氧消化的进行,高粱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的能力明显改善。MC1预处理不同时间的高粱秸秆一体化转化产能均高于未经处理的一体化产能,表明预处理可有效提高高粱秸秆产能。预处理5 d的秸秆一体化能量输出最高,比单产甲烷提高了76.52%。该结果表明预处理5 d时,高粱秸秆进行乙醇—甲烷一体化转化对能源产量提高作用明显。(2)研究MC1预处理不同粒径高粱秸秆的分解特性及产能的影响。粒径为1 mm的秸秆在预处理5天时水解液中COD浓度最大,比初始阶段提高11.59%,VFAs含量最高达2706.67 mg/L。且粒径为1 mm时高粱秸秆发酵产乙醇效果最好,发酵48h乙醇产量最高为0.18 g/g VS,与对照相比乙醇产量提高了20%。在产甲烷过程中粒径为1 mm的处理在发酵5 d时乙酸积累量最高,占VFAs总量的65.56%,产气结束后最大甲烷产量为307.97 m L/g VS,比对照提高了48.83%,甲烷产量明显高于5 mm、1 cm的处理。结果表明当粒径为1 mm时,更有利于高粱秸秆的生物转化。MC1预处理不同粒径的高粱秸秆一体化转化产能均高于未经处理的一体化产能,预处理秸秆粒径为1 mm的一体化转化的能量输出最高达13226.31 k J/kg,比对照CK-1mm的能量输出提高了56.68%,表明MC1预处理可有效提高高粱秸秆产能。MC1预处理粒径为1 mm的一体化产能比单产甲烷产能提高了56.68%,产能提高效果最为明显。(3)研究MC1预处理不同浓度高粱秸秆的分解特性及产能的影响。预处理的秸秆浓度为5%时,水解液中的COD浓度和VFAs在预处理3d时最高。产乙醇时预处理浓度为3%、5%的秸秆在发酵48 h后乙醇含量分别为0.15 g/g VS、0.16 g/g VS,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7.6%、12.5%。在产甲烷过程中,浓度为3%的预处理在产气高峰期时,乙酸积累量最高,占VFAs总量的56.4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p<0.05),发酵结束后其累积产甲烷量达到最大值253.08 m L/g VS,最大甲烷速率为16.42 m L/d/g VS。表明MC1预处理高粱秸秆的浓度为3%时,厌氧发酵的产气能力和产甲烷潜力最大。MC1预处理不同浓度的高粱秸秆一体化转化产能均高于未经预处理的一体化产能,处理EG-3%的一体化转化产能比对照提高了42.73%,表明MC1预处理可有效提高高粱秸秆产能。EG-3%的一体化能量输出比单产甲烷提高了39.61%,预处理高粱秸秆的一体化产能显著增加(p<0.05)。综上,MC1预处理高粱秸秆能够有效提高其产乙醇—甲烷量,总产能与未处理相比提高25.22%以上,与单产甲烷相比提高18.03%以上。本研究以期为高粱秸秆的高效生物转化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收集2022年8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确诊的4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重症恶性疟的病历资料,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均为男性,年龄40~54岁,均有非洲工作和生活史。急性起病,以发热(4例)、畏寒(3例)、寒战(3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4例)、乏力纳差(4例)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头晕、意识不清2例,小便失禁1
数字人民币的产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其必然代替追求个人自由的私人数字货币。而在大数据下的数字人民币的底层技术、二元发行模式以及大数据中心、登记中心、认证中心的技术框架,使其具有“小额匿名,大额可控”等特点,对于打击洗钱类犯罪具有天然优势。但当前数字人民币技术局限和制度不完善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和法律规制困境问题不容忽视,容易产生犯罪分子利用数字人民币洗钱的漏洞。因此,需要构建数字人民币金融合规体系,完善
中小农业企业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中小农业企业融资面临新的困境与机遇。文章探索中小农业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其成因,并提出农业供应链联盟信用融资、供应链资源融资和大数据征信融资等供应链融资模式创新策略。最后,从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三个层面分别提出建议,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社交媒体的旅游故事已成为旅游者自我呈现的舞台。理解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游客自我呈现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旅游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和第二手资料搜集相结合的调研方法,以37位马蜂窝蜂首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旅游故事中的自我呈现包括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平台和读者的认同诱发悦人动机,驱动积极自我呈现,促使游记作者自我提升。旅游故事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诱发悦己动机,
新冠疫情的出现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公众更加关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城市公园中的慢行活动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慢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慢行活动空间的质量对慢行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对于慢行空间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街道、社区等的研究和对慢行系统的宏观构建,缺少对城市公园慢行空间的研究。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城市公园的慢行空间进行评价,促进城市公园慢行空间的研究发展。通
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是一种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2013年在海南万宁首次发现。现已对海南省椰子种植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绿地景观造成严重影响。为对椰子织蛾实施长期有效防控,及明确椰子织蛾的发生规律和入侵信息,本文研究椰子织蛾的地理种群遗传差异和种群动态发生趋势,对揭示椰子织蛾的发生规律和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文利用线粒体COI基
本试验采用土培盆栽设计,向盆栽紫甘蓝土壤中施加不同粒径(10nm,50nm)和不同用量(1mg/kg、10mg/kg、100mg/kg)的纳米TiO2,以紫甘蓝生理、品质、抗性、土壤酶活和营养元素的吸收为切入点,研究和分析不同粒径用量纳米TiO2对紫甘蓝品质产量的影响作用。试验结果如下:(1)10nm和50nm TiO2三种不同用量下,紫甘蓝干重与对照相比均有所增加,两个粒径TiO2均在10mg/
本文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乡宁县、霍州市、翼城县、洪洞县和曲沃县)为研究区域,采集247个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Cd、Cr、As、Hg、Pb、Cu、Zn和Ni八种重金属的含量,研究其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论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分析,对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生态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1)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结果表明,Cd、As和Hg三种元素含量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而其他5种
琼岛杨(Populus qiongdaoensis T.Hong et P.Luo)是我国特有的热带杨属植物,是海南省重点保护植物。然而,琼岛杨的天然种群数量日益减少,极易发生近交,其生存受到了极大威胁,对琼岛杨的保护和研究显得迫在眉睫。了解琼岛杨的自然生存现状、形态特征、系统分类地位和耐高温的分子调控是开展保护和育种工作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对野外琼岛杨资源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实生苗繁育构建
本研究通过对盆栽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的土壤中加入不同用量(1mg·kg-1、10mg·kg-1、100 mg·kg-1)不同粒径(10nm、80nm)的纳米二氧化铈,探究土施纳米二氧化铈对紫甘蓝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施加量的增加Ce含量在紫甘蓝组织中和土壤中的累积量增加。Ce在紫甘蓝组织中的分布:根>叶>茎。同一用量下,10nm处理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