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身份复杂性是指个体对其多重内群身份间关系的主观表征,表明了个体感知到的多个内群身份之间的重叠程度和相似程度,反应了个体是如何将不同的社会身份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包容性更广的内群体身份。社会身份复杂性主要关注的不仅是人们拥有的不同社会身份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如何将这些社会身份组织起来的,Roccas和Brewer提出了4种不同的内群体身份表征方式身份复杂性由低到高依次是交集表征、主导表征、区分表征、合并表征。由于个体对不同身份间关系的表征方式不同,社会身份复杂性也就不同。拥有复杂的社会身份表征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即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多个不同的内群体身份,并且意识到这些身份是非汇聚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包含两个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成分,即相似复杂性和重叠复杂性,因此社会身份复杂性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操作。通常,社会身份复杂性会受到社会环境、人格特质、情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身份复杂性还会影响人们的国家认同和内群态度,并且具有缓冲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应对一些来自外群的威胁。不仅如此,社会身份复杂性在群际互动中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社会身份复杂性能够改善外群态度,影响着人们的群际态度和行为,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身份复杂性,来改善群际关系。本研究立足我国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背景,以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考察了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重要的社会身份类别、群际接触、社会身份复杂性以及外群态度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一以157名汉族大学生和168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报告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探讨了当前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典型的社会身份和最重要的社会身份。结果表明:(1)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我国大学生人均身份数量较少;(2)大学生自我报告的典型社会身份大致为“大学生”、“宗教身份”、“民族身份”、“中国公民”、“政治身份(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等)”、“学生组织成员(如学生会等)”以及“兴趣爱好团体成员(如乒乓球协会、心理学社等)”等;(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重要社会身份为“中国公民”、“民族身份”、“宗教身份”以及“大学生”;汉族大学生的重要社会身份为“中国人”、“大学生”、“学生组织成员”和“政治身份”,说明相同的社会身份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义是不同的。研究二以19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身份复杂性和外群态度的特点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身份复杂性水平较高;(2)社会身份复杂性水平与积极的外群态度呈正相关,高水平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可以改善群体态度,促进积极的群际交往,在我国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验证了国外研究。研究三以26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群际接触、社会身份复杂性和外群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群际接触程度影响社会身份复杂性水平;(2)社会身份复杂性是群际接触改善外群态度的中介变量,说明社会身份复杂性是群际接触影响外群体态度的重要的变量之一,并且是改善群体关系的重要方法。基于对以上三个研究数据的分析与讨论,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不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大学生,他们的社会身份数量都较少,结构较单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都对国籍赋予自己的身份有着较高的认同。第二,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社会身份复杂性会对外群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群际接触会提高外群态度的积极性,而社会身份复杂性则是群际接触影响外群态度的中介变量,通过群际接触来提高身份复杂性程度,从而产生积极地外群态度,因此提高社会身份复杂性是改善群体关系,减少群际冲突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