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温棚饲养凡纳滨对虾模式下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的特征和换水量对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的特征以及4-5月温棚饲养凡纳滨对虾池中浮游植物群落和水质因子的动态变化。在江苏如东县一个温棚饲养凡纳滨对虾养殖厂随机选取池塘,每隔7 d对池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进行分析,并检测水质因子。结果显示,氨氮、亚硝酸氮、总氮和COD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而增加。采样期间,水温25.4~30℃,盐度变化范围6.4~10.8,氨氮变化范围0.09~12.2 mg/L,亚硝酸氮变化范围0.002~2.474 mg/L,总氮变化范围0.5~26.1 mg/L,总磷变化范围0.12~1.37 mg/L,磷酸磷变化范围0.01~0.27 mg/L,COD变化范围37~184 mg/L。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1属,其中硅藻门共10属,占总种类数的32.3%;其中绿藻门共10属,占总种类数的32.3%;其中蓝藻门共7属,占总种类数的22.6%。浮游植物总密度介于7.98×106~1.02×109 ind/L,总生物量介于40.92~483.27 mg/L。优势种以硅藻门小环藻和舟形藻为主,小环藻在多数时间成为绝对优势种。2.研究了换水量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设计两组不同换水量的池塘H1(每日换水量3%~5%)和H2池塘(每日换水量8%~10%),在8月到10月每7d对浮游植物和水质因子检测。结果显示,经鉴定,H1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3属,H2池塘共检出6门35属。H1池塘和H2池塘共有的常见优势种有小环藻(Cyclotella Sp.)、舟形藻(Navicula Sp.)、小球藻(Chlorella Sp.)、平裂藻(Merismopedia Sp.),H1池塘第1周蓝隐藻(Chroomonas Hansg.Sp.)成为优势种,而在中后期微囊藻(Microcystis Sp.)和粘球藻(Gloeocapsa Sp.)等蓝藻成为优势种,H2池塘还有桥弯藻(Cymbella Sp.)和栅藻(Tetradesmus Sp.)成为优势种。高换水量池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后期蓝藻的爆发。两组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都呈现养殖前期低,养殖中期高,养殖后期又有所下降的趋势,H1池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0~178000×104 ind/L和0.94~159.37 mg/L,H2池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70~135000×104 ind/L和2.65~164.24 mg/L。在养殖前期,H2池塘的浮游植物的密度比H1显著性高(P<0.05),H2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比H2池塘极显著高(P<0.01);在中期两组池塘的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在养殖后期H2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比H1池塘极显著性低(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