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研究非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与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血清胆红素、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体重指数等多项常见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并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临床特征,从而提出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对非绝经期女性冠心病的诊治提供更多的依据。
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以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住院的非绝经期女性患者157例。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50%,根据造影结果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冠心病组(B组),B组患者再根据病变血管Gensini评分法分为B1组、B2组和B3组。其中A组共37例,B1组40例,B2组42例,B3组38例。排除标准为严重肝、肾疾患;有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疾病者;严重的瓣膜性心脏病、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者;对造影剂过敏者;不同意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所有受试者详细询问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常规行18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测量血压、体重、腰围、腹围,计算体重指数,所有受试者在测定前均禁食12小时,于次日凌晨空腹采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糖、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胆红素、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肾功能、肝功能等检查。入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采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法(QCA)计算血管狭窄百分数,判定狭窄程度,狭窄≥70%者行PCI治疗。所有受试者行ERNA和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室功能及心肌灌注情况。对A、B两组进行危险因素的比较,比较B1、B2和B3组之间冠脉病变的程度、范围、类型及侧枝循环、室壁瘤的形成情况,主要心脏事件(main adverse coronary events,MACE)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三组之间临床特点及各项检验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多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找出与非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有数据均应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多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冠心病组(B组)与正常对照组(A组)比较,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血尿酸、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A组,体重指数(BMI)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B组TG、LDL-C、Hs-CRP、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B1、B2、B3组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左室造影(LVG)结果比较:B1组单支病变发生率高于B2、B3组(80.00%与45.23%和23.68%)(P均<0.01),多支病变B3组高于B2、B1组(76.32%与54.77%和20.00%)(P均<0.01),但三组冠脉病变部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B1组A型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B2、B3组(77.50%与38.10%和10.53%)(P均<0.01),B3组C型病变发生率较B1、B2组明显增高(71.05%与12.50%和52.38%)(P均<0.01)。三组之间侧枝循环、室壁瘤形成、TIMI血流分级无统计学差异。B1、B2、B3组LVEDP有增高趋势,分别为:9.32±1.48mmHg,12.64±1.38mmHg,16.32±1.56 mmHg(p<0.05)。B1、B2、B3组各项临床特点结果分析显示:B3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B1、B2组(84.21%与47.50%和64.29%,52.63%与15.00%和30.95%)(P均<0.01)。B1、B2、B3组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TG、LDL增高(1.16±0.40mmol/L与1.85±0.93mmol/L和1.94±0.98mmol/L,2.43±0.60mmol/L与3.27±1.13mmol/L和3.70±1.13mmol/L)(P<0.05)。Hs-CRP水平B3组高于B1、B2组(7.16±2.80mg/dl与5.08±3.04mg/dl和5.74±3.19mg/d1),有统计学意义(P<0.05)。B1、B2、B3各组主要心脏事件、并发症结果表明:B3组主要心脏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B1、B2组。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中高TG血症为非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最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依次为糖尿病、高血压、Hs-CRP升高、高LDL-C血症(P<0.05)。
结论: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类代谢紊乱、Hs-CRP水平升高为非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相关关系;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增加趋势,其主要心脏事件及并发症亦有增加。提示应加强对非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全面认识及综合控制,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及预防策略,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