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详细论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病变位置、致病因素、分期分型、病理生理、临床症状、诊断、辅助检查及内外科治疗,特别强调常规外科治疗的进展,阐述手术治疗与腔内治疗的方法,并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TASCIIA、B型股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腔内治疗的优势。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股腘动脉一直是它的高发部位。目前,ASO在比较高发的美国,受累人数约800万至1200万;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5.91%。在这些ASO患者中,出现静息痛或重症下肢缺血性症状的病例,3个月后的截肢发生率可达12.2%,重症肢体缺血病例如不经系统治疗,半年截肢率可能达40%,1年死亡率约为20%。根据2007年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协议更新的“周围动脉疾病的诊治”的共识,即TASC II的PAD的分级标准及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指南。腔内治疗已与血管路旁术和血管内膜剥脱术一样,成为血管外科手术干预间歇性跛行与重症下肢缺血的常用手段。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至2012年,进行血管腔内治疗(观察组)与开放手术治疗(对照组)的两组TASC II A、B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并记录术中、术后病情变化及随访数据。结果:外科治疗需严格根据症状选择治疗方式,以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或换救肢体、生命的目的,实践证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对于相应病情的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均有疗效,而需要外科干预的患者,更需要在明确其病变位置及确实情况,选择相应的术式。对于分型在TASCII A、B型的患者,通过腔内治疗与常规手术两种治疗方式对以上病例进行外科干预,施行腔内治疗病例为观察组、施行常规手术的病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成功的改善患者下肢间歇性跛行与重症下肢缺血症状,ABI改善情况相似。平均随访9.98+1.1个月,随访率69.81%,观察组血管再堵16例,经外科干预再通10例,内科治疗再通4例,截肢2例,再通率优于对照组,两组病例中远期通畅率无差异。其中行腔内治疗的具有严重并发症的高龄ASO患者,住院其间心血管不良事件11例,切口并发症2例,死亡1例,住院时间5.51+0.36天,下床时间27.56+3.48小时,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TASC II A、B型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其腔内治疗与常规手术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而腔内治疗具有微创、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低切口并发症,可反复操作、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更适合高龄ASO且合并心脑血管、特别是难控制性糖尿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