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以下简称斯托夫人)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本文涉及原著的译文或英文都引自杨凡译本《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与其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作品,它一问世就立即轰动了整个美国,起到了进步文学在一个国家政治变动的关键时刻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十九世纪的美国在经济发展时期涌现出很多伟大作家,创作出了很多经典作品。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并且受到了众多政治家和文人的高度评价。比如,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964)在1862年在白宫会见斯托夫人时,称《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引发了一场伟大战争的书”;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说它可以沟通普天下的人;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也曾暗示它要高于《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美国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称其为“道德层面的自由宣言”。作为美国文学历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一部社会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所涉及的种族问题,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却依然困扰着美国社会。有关《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主题等方面的研究已屡见不鲜,但是,对其文学性尚无深入性研究。本论文试图结合该小说的创作语境、小说中的文学和文化元素以及艺术呈现方式对该小说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小说中的文学性及其艺术呈现方式,从而进一步指出:该小说的文学性,正如小说中涉及的社会问题一样,对该小说的成功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本文先是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创作背景做了针对性的概述,力图再现小说背后的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等逻辑性状况;接着是透过《汤姆叔叔的小屋》主要文化元素的赏析,结合对作品借助家庭与女性的描写将情感力量推至极致的介绍,以达到真正走进这部感受型现实主义作品的目的。文中还就作者斯托夫人的家庭及其个人的情感力量来源做了勾勒,以理解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所赋予的特别政治意图,印证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目前,我国也正处在经济发展时期,可是我们当下的文学,却不能令人满意,出色的作品不是很多。我们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化正处在转型期,如何深化改革才能提供一种健康的政治气候与土壤,有利于产生推动国家政治良性变动和在解决社会矛盾中起最大作用的文学,则是本文对《汤姆叔叔的小屋》赏析之余的自然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