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一个独立的思维实体,最具主观能动性;在语际转换中不可避免地发挥着其主体性作用。译者群体在文化交流和推进人类文化进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在翻译理论中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体系。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显现的个性、偏见、视域、动机、翻译目的、文化倾向、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的时代等特征还缺乏系统而深刻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从阐释学角度就译者主体性的运行机制展开讨论,希望推动人们对翻译活动本质的进一步理解。 本文以阐释学为支撑,从两个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其一,译者是独立的思考实体,是翻译活动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其二,翻译是译者在众多因素制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以上两个方面也是本研究的两个核心命题。 本论文分为六章,包括引言和结束语。 在引言中,基于对中西方译学研究的讨论,笔者分析了译者身份不受重视的历史原因,提出了研究译者的重要性。此外笔者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的构成内容。 第二章“文献综述”,笔者归纳了不同流派对译者角色的不同看法,分析了相关翻译理论在认识译者的角色和作用上存在的问题或者启发,论述了从阐释学角度阐释译者主体性的合理性。 第三章介绍阐释学,笔者主要介绍了阐释学中的三个概念:理解的历史性、偏见和视域融合,并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必然性。 第四章是本论文的主要章节,主要分析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的主体性。首先笔者以翻译实例展示了译者对翻译的介入从而引出译者主体性的定义,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译者主体性提出了以下四个命题:译者在翻译中留下个人印记,其主观性随其所处年代、个人经验以及对外界条件的认知的变化而变化;译者所处的某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会影响到其对翻译任务和翻译方法的选择;译者的视域、偏见、意图、价值观、知识、能力等因素会左右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者在维护某种文化价值的同时会协调来自于自身和外部制约因素的冲突。然后笔者从阐释学角度从四个方面对译者主体性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翻译策略选择中的译者;作为自我价值观保护者的译者;保持其他主观倾向的译者以及制约因素下的译者。 第五章主要讨论了从阐释学角度看译者主体性对传统翻译研究的挑战以及对传统译论中所坚持的两个概念“忠实”和“可译性”产生的冲击。 论文的结束语,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和思想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概括,指出了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