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用螺旋槽干气密封技术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lee419444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旋槽干气密封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机械密封,与传统的机械密封相比,具有低泄漏、低磨损、低功耗以及长寿命、髙可靠性等优点。本文通过UG建立螺旋槽模型,通过GAMBIT划分网格,将网格导入FLUENT软件分析螺旋槽干气密封性能。同时,本文中还建立了螺旋槽干气密封端面间气体流动过程物理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编制了有限体积计算程序,对控制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对比两种计算方式结果的差异,并且以FLUENT计算结果为基准,探讨了槽形几何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原理考察了各个参数对螺旋槽干气密封性能影响的显著性。对实验室已有机械密封试验机进行改装,为干气密封试验研究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用UG软件建立了单个周期气膜模型,用GAMBTI软件划分网格,通过手动划分网格,解决了气膜的厚度微尺度和径向、周向宏观尺度的矛盾。通过逐步加密网格来解决由于网格密度问题引起的较大误差,将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FLUENT计算出气膜的压力分布云图,观察发现在槽根处由于密封坝的阻挡,气体在槽根处受到压缩形成一个髙压区,最终形成开启力。(2)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可压Navier-Stokes方程、连续性方程和气体状态方程,推导出了等温状态下螺旋槽干气密封端面间可压缩流体动力润滑控制方程。通过有限体积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由于有限体积法对于规则网格有较高的精度,在离散过程采用坐标变换法将不规则网格转换为方形网格。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各个离散点的压力分布,由气膜压力分布计算了螺旋槽干气密封的主要性能参数-开启力、端面摩擦力、摩擦功耗、轴向刚度以及泄漏量。(3)开展了FLUENT软件模拟结果和数值计算结果比较研究,表明端面槽形几何参数适宜的取值范围为:18°<a<25°,10jAm</j;<15jAm,2.5jAm</jo<4|j,m,0.5<^<0.7,0.4<y<0.6,10<iVg<18。通过正交试验分析表明:螺旋角、槽深、槽长坝长比对泄漏量的影响特别显著,膜厚、槽台宽比对泄漏量的影响不显著;螺旋角、膜厚对轴向刚度的影响特别显著,槽长坝长比对轴向刚度的影响显著,槽深、槽台宽比对轴向刚度影响不显著。两种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由计算中的误差和网格划分密度引起。(4)从公知技术中了解到现有的机械密封试验机还存在一些缺点,本文对干气密封试验机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1.解决了单悬臂轴、单对密封式机械密封试验装置轴向力的问题;2.解决了双悬臂轴式机械密封试验装置的复杂结构问题;3.解决了单悬臂轴、两对密封式机械密封试验装置弹簧压缩量调节不均衡问题。
其他文献
<正> 我处担任侯月线DK139+250~DK145+700线段的工程施工任务,其中,土石方72.8万方,大桥三座869.16m,涵管11座403.5m隧道4座1495m,铺碴9464m~3,工程施工面广,用来分析装卸费有
硅微粉是冶炼硅铁和金属硅时被烟气带出炉外的无晶形细颗粒,其主要成分是SiO2,具有优越的火山灰性能。随着国家环保法的逐步落实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硅微粉应用领域的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行业与国际接轨,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条件越来越宽松,很多外资银行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加剧了行业竞争。同时,国内也已形成了各大银行多层次共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管道公司呼和浩特输油气分公司在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实践中,着力培育"严、细、实"工作作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三基建设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执
针对四臂微桥结构的微辐射热计的光学和热学设计 ,分析了SiO2 红外吸收层 /poly Si热敏感薄膜电阻层 /SiO2 支撑薄膜层的多层薄膜的光学特性 ,研究了SiO2 红外吸收层的厚度对
元宝枫冠大枝条浓密,叶片掌状五裂,秋季鲜红亮丽,耐干旱、耐寒冷。9月采种干藏,次年4月中下旬垄或床上播种,当年秋末或次春移栽,每穴植苗3~4株或1株。植苗当年至以后5~6年,及时进行修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作为测绘领域的一门新兴技术,该技术与传统测绘技术相比有非接触测量、数据采样率高、高分辨率、高精度、全景化扫描等特点。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不断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但是,城镇化并不等于把所有农村都变成城镇,城乡一体化也不是城乡一样化。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疾病。研究表明,连续检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可以有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传统的血糖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患者检测中会有
本文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分析1997-2010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变化过程,并通过对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二重分解,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解析导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变化的空间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