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齿的发生及发育过程是间充质与上皮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间充质与上皮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组织间的相互诱导。目前对小鼠的牙齿发育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关于人类牙胚各组织的诱导成牙潜能均尚未见文献报道。本课题致力于研究人类牙胚组织在不同时期成牙潜能的存在部位,并期望将具有诱导成牙潜能的组织运用于诱导成体干细胞成牙的研究中,最终实现牙齿的再生。本实验分别对人类帽状期、钟状期牙胚组织的诱导成牙潜能进行分析。首先将人的帽状期牙胚间充质分别与非牙源性的小鼠第二腮弓上皮或人表皮干细胞进行重组,重组体不能形成牙齿结构,说明人的帽状期牙胚间充质不具有诱导非牙源性上皮牙向分化的潜能;将人帽状期牙胚上皮与来源于口腔的非牙源性间充质进行重组,重组体在裸鼠体内移植培养4周便能观察到牙齿形态的形成,同时对具有牙齿形态的组织进行牙向分化标记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重组体能够在特定的位置表达PITX2、PAX9,说明人帽状期牙胚上皮具有诱导非牙源性间充质牙向分化的潜能;将人钟状期牙胚间充质分别与非牙源性的小鼠第二腮弓上皮或人表皮干细胞进行重组,重组体能够形成明显的牙齿结构。对具有牙齿形态的组织进行牙向分化标记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重组体能够在上皮位置特异表达AMELOBLASTIN、AMELOGENIN、MMP20,说明人钟状期牙胚间充质具有诱导非牙源性上皮牙向分化的潜能;将人钟状期牙胚上皮与来源于口腔的非牙源性间充质进行重组,重组体无法形成牙齿结构,说明人钟状期牙胚上皮不具有诱导非牙源性间充质牙向分化的潜能;同时,对人钟状期牙胚间充质组织打散重聚后的成牙潜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钟状期牙胚间充质细胞体外培养5天后与小鼠第二腮弓上皮重组能够成牙。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人早期牙胚组织诱导成牙潜能是从帽状期的牙胚上皮转移至钟状期的间充质;人钟状期牙胚间充质打散后重聚仍具有诱导成牙潜能。这为今后利用人类牙胚组织进行牙齿再生实验提供了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