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岷金矿带是由若干个产于岩体外围古生界浅变质岩破碎蚀变带内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点)及金的化探异常区所组成,其成矿过程涉及地层中的矿源物质、岩体的热动力和多期的构造变形等因素,但在诸多成矿冈素中,构造因素占主导地位。
本区沉积作用特殊,构造变形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具有优越的成矿条件;本文通过对礼岷地区成矿条件的分析,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特征与金矿化的关系做了初步研究,提出礼岷金矿带早期固态塑性流动变形作用使含金建造初始富集,晚期的脆性断裂破碎带为成矿溶液的循环和沉淀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深大断裂活动造成重熔型岩浆侵位为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热动力条件。
由于本区经历了由板块碰撞挤压向区域性伸展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对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区内五大岩体的分布具有受“X”型构造控制的特点,根据对基底“X”型断裂构造控制岩体侵位的认识,在区域应力作用下,岩体外围形成不均匀应力场,压影域成为控制区域性金矿床定位的有利空间。结合主矿床矿体地表及内部雁列形式、矿体深部厚度变化特征和容矿断裂性质,认为主矿区的矿体之间具有地表侧现深部贯通的分布特征。
本文在对压影域、背形轴部构造、断裂破碎带控矿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该区的找矿前景及找矿方向。论文取得如下认识:
1.礼岷金矿带泥盆系、石炭系地层为浅变质岩,组成本区的变质岩基底。早期同态塑性流动变形作用使本区的含金建造初始富集,后期岩浆活动作为热动力源,对建造水和大气降水升温起了重要作用,促使地壳深部金元素活化、迁移、富集成矿。
2.礼岷金矿带处于西秦岭板块碰撞构造边缘,岩浆活动在后期伸展环境下侵位,形成本区六大花岗岩体并伴随广泛的金矿化。金矿体受花岗岩体外接触带中的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
3.区内中川、柏家庄、闾井、教场坝、碌碡坝等五大岗岩体的排列显示受基底“X”型断裂控制。“X”型剪切力偶作用使得岩体外围形成不同的构造域-挤压域和压影域。围岩在挤压域内由于受到域挤压应力作用,不利于矿液的循环流动;在压影域内由于岩体承受了部分应力而使其成为一个相对低压力区,在岩体外接触带中循环流动的矿液,从挤压域的高压区自动向压影域的低压区迁移集中。因此,压影域成矿条件优于挤压域。根据这一理论,对岩体外围进行不同构造域的划分,使本区域找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研究工作中,先后在教场坝岩体的北侧压影域内发现了青崖沟高品位银金矿点,在中川岩体北侧压影域内发现了石洞沟金矿点,在柏家庄岩体北侧压影域内发现了吴勿沟金矿化点,扩大了本区找矿的前景,为该区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开创了新思路。
4.在矿床控矿构造研究中,提出了雁行排列错位正断层控制矿体分布的规律,结合李坝、金山两矿区矿体的分布及组合规律,提出与区构造线方向一致、近东西走向的矿体是主矿体,受南北向节理控制的矿体是非主矿体。后者在地下一定深度将和东西走向的矿体贯通,成为沿东两走向分布的主矿体。
5.受背形轴部破碎所控制的矿体,其规模较大,产状变化小,这与本区所处人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由于区域应力场的作用,在背形的轴部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张性构造破碎带,为成矿物质的沉淀、富集提供了良好的构造空间。
6.本区岩体强力侵位所形成的锥状裂隙如果与构造线走向一致,则发育程度较高,否则较低,与构造线一致的锥状裂隙是本区主要的控矿构造。如李坝、金山两矿区主要矿体均倾向岩体,说明了锥状裂隙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7.根据本区控矿特征,对礼岷金矿带今后的找矿工作提出了重点靶区,对李坝、金山两主要矿区在扩大规模方面提出了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