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围手术期脑卒中能显着增加围手术期致残率和死亡率,最常见的是缺血性围手术期卒中,而出血性围手术期脑卒中所占比例仅小于1%。因此围手术期麻醉药物的选择至关重要。丙泊酚能够降低脑氧代谢率、颅内压,是目前颅脑手术最为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丙泊酚后处理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长程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 AMPA受体)GluR2亚基由细胞膜向细胞内转运有关。但抑制GluR2亚基转运的上游调控通路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Akt-GSK3β通路是否参与调控GluR2亚基的活性,从而为临床上围手术期脑缺血人群麻醉药物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16只,体重250~28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54):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溶媒对照组(Ⅰ组)和丙泊酚后处理组(P组)。除S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1h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P组在再灌注即刻开始股静脉输注丙泊酚20mg-kg-1·-h-1, S组和I/R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Ⅰ组给予等容量10%脂肪乳,输注时间均为2h,术中维持大鼠呼吸、循环以及体温平稳,大鼠苏醒后ZeaLonga评分<4分者用于实验研究。于术后3、7、14和28天采用ZeaLonga评分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功能评分,于术后3、7、14和28天时取脑组织测定脑梗死体积,于术后3、7、14和28天采用Y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变,于术后10、14、28天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 DG)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 SGZ)神经元再生情况,于术后3、7、14和28天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Akt、GSK3β及pAkt(Ser473)、GSK3β(Ser9)表达水平以及pGluR2(Ser880)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P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下降,脑梗死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