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door6402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代中国思想理论领域的热门话语,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之后,我国理论界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关系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取得一些较为丰赡的研究成果。但是,总体而言,歧见多于共识,至今尚未形成关于三者之间关系的权威性断定。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问题的探讨,力图透过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象,把握其内在关系的实质,以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本文在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出场语境,科学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学理、认知、实践等不同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进行多视角研究。“学理”层面主要是指从理论上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既从哲学角度总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又从历史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具体表现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认知”层面主要是指从认识论角度研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认识状况,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其认识发展的历程,又分析了理论界对其认识的状况,以及认识上的争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认识的经验与启示。“实践”层面主要是指从实践角度,研究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路径问题,探索如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联动共进和协调发展。  本文包括绪论与五章正文内容。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之处及存在不足等。  第一章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提出和概念界定问题。首先,逐一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三个命题提出的语境,旨在弄清各命题提出的问题指向和现实诉求。其次,在学术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阐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等命题的内涵,特别是把握其实质,并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对其外延进行界定。再次,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关的命题也进行了辨析,厘清了中国化与民族化、本土化、区域化,时代化与当代化、现代化,大众化与通俗化、庸俗化、民粹化等命题的联系与区别,以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的内涵。  第二章总体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整体性、结构性、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间关系的重要属性,这一属性规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本质。一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入手,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提出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诉求,阐述了这一命题的整体内涵、实质、特征。二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结构性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素与结构,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统一性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统一的依据,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统一的内在机理,并进一步探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统一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是历史的、具体的。对这一关系的把握需要把民族立场与世界眼光结合起来,在双重视阈结合中,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一是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实践,从整体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两次飞跃、三大重要成果。二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一体两翼”的关系,认为“中国化”是主体和核心,“时代化”、“大众化”是从属性的“两翼”,“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途径。三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认为“时代化”规定了“中国化”、“大众化”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实现方式、推进手段;“中国化”、“大众化”历史地体现着“时代化”的内容和要求。  第四章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认识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但是人们对其关系认识存在历时性和多样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教条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逐步发展演进。“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苏论战、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姓“资”姓“社”的争论,成为深化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认识的思想资源和重要动力。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立足实践、依靠群众,从时代变迁和群众实践中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这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基本路径。当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认识不一,存在三者之间究竟是“包含关系”,还是“并列关系”的争论和交锋。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立足中国实践、紧跟时代发展,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坚持整体的理念、视野和方法,这些是全面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基本经验。  第五章主要探讨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路径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任务,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整体性,决定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动态平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联动共进和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坚持理论与实践互动、真理与价值统一、国内与国际结合、坚持与发展统一等基本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以促进理论研究、社会实践、文化发展、改善民生等路径来实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对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决不能割裂其整体性。只有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全部历史与现实,坚持整体的理念、视野与方法,才能把握三者关系的精神实质。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进和发展的现实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存在“一体两翼”的关系,即中国化内在地包含着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与进程,或者说中国化本身包含了狭义的时代化与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中的“中国化”,实际是指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民族化、地域化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分别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主体维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三“维”一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本文认为,当前理论界所争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之间到底是包含关系抑或并列关系,争论双方并无本质之分歧,只不过是更侧重强调三者关系的某一维度而已。
其他文献
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对话格局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世界各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哪怕是最边远的山区、少数民族村落,也不可避免地面对新的生产方式、科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目前高校存在着滥用权力,超越权限制定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内部管理制度,侵犯学生的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获得公平评价权和申辩权。本文对上述情况举例进行分析,认为我国高校管理中权力与权利关系运行不畅、高校与学生之间产生纠纷的深层原因,其根源主要在于高校管理体制及角色定位模糊、高等教育相关立法的缺失与滞后、高校学生权利救济渠道的不够通畅等因素。社会在进步教育事业在发展,学生在对自己权益的保护问题上的意
我国处在城市化日新月异的新时期,拆迁是城市化过程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拆迁过程当中的暴力犯罪日益突出。面对法治不健全,处在发展转型期的情况,刑法应当符合社会的需要。张剑
体育舞蹈兼具健身、健美、休闲、娱乐、表演以及竞技等多重特点,具有较强的技艺性、观赏性和表演性。有助于学生身体机能、形体姿态、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等的提高。 Spo
本文是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合作项目“北京春节志”中的昌平区春节志子课题。本文拟主要从民俗学角度入手,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相关研
我国在实行义务教育以来一直重视对基础教育的培养,基础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小学美术课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重视小学美术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总结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