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丝光绿蝇幼虫形态特征变化规律,积累石家庄地区尸食性蝇类幼虫发育的生物学资料,为准确推断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河北医科大学校园内诱捕丝光绿蝇成蝇,带回实验室连续饲养繁衍至第三代,将其移入生化培养箱作为母代,进行各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研究。依次设定温度为:16℃、20℃、24℃、28℃、32℃,各温度保持相对恒定(±1℃)。在以上各温度条件下,湿度为50% ~60 %,光周期为12:12小时,并且保持不变,食物数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从幼虫孵出开始,每12小时(观察叠龄期时每1小时)留取一次标本,直至化蛹。用镊子夹起幼虫投入70℃~80℃的热水中烫死后取出放在滤纸上,吸干虫体表面的水份放入70%的甘油酒精中保存。各温度条件下做3个重复组。从保存液中取出幼虫标本,置入表面皿,用大头针在幼虫腹部一侧扎数个小孔,放入10%的KOH溶液中,消化24小时后,用镊子挤压排除幼虫体内已消化的组织,用蒸馏水洗去碱液和体内残余组织,在30%、50%、70%的酒精中逐级脱水,每级15分钟;再依次放入80%、90%、95%、100%的酒精中逐级脱水,每级30分钟;在50%的酒精和50%的二甲苯混合液中浸泡30分钟后,放入二甲苯中透明。在载玻片上滴加加拿大树胶,解剖镜下整姿,用盖玻片封片,置于阴凉处晾干。用双目光学显微镜观察幼虫的形态结构如头咽骨、前后气门和体表棘刺,并用Nikon数码显微照像机拍照;用JD80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幼虫头咽骨的长度、口钩长度、咽骨背、腹角长度、头咽骨几丁质化程度及后气门横径等,并将一系列指标随温度的变化用Excel制成生长曲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研究表明,在恒定温度下,丝光绿蝇幼虫头咽骨由开始的近似“人”形逐渐变为不规则的“H”形,二龄初期出现点状的齿骨和细长的侧口骨,没有附口骨。其颜色逐渐加深由浅黄变为棕褐色。头咽骨的长度、口钩长度、咽骨背、腹角的长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其长度的增加呈阶段性,在每个龄期内部变化不大,龄期更替时增长明显,尤其是在二龄到三龄的转变;头咽骨的几丁质化程度随时间的延长也明显增加,但是在龄期更替时其几丁质化程度略下降后又上升。当头咽骨各部位达到最大值基本保持不变时,背角与腹角长度比为2:1,此时头咽骨的几丁质化程度随时间延长还在继续加大。前气门从无到有,并具有6~8个指状突,气门管由细长逐渐变为粗短。后气门由一孔两裂到具有三个气门裂,由无气门钮、气门环到出现气门钮和具有完整的气门环,并随着几丁质化范围的增大,程度加深。体表棘刺的颜色也随着几丁质化程度的增加而加深。不同温度对丝光绿蝇幼虫的形态结构特征影响不明显,但在适宜其发育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幼虫的发育速率增快,头咽骨、前后气门等各部位达到最大长度的时间缩短。对丝光绿蝇幼虫形态结构进行动态观察过程中发现,幼虫具有叠龄期这一特殊结构时期,叠龄期是指此时的幼虫同时具备两个龄期的幼虫头咽骨和后气门等结构,且分别呈现各自的特征:一、二龄更替时,同时出现一、二龄两组幼虫头咽骨和后气门,成熟的一龄幼虫头咽骨颜色较深,新生成的二龄幼虫头咽骨颜色较浅,咽骨背角略长于腹角。二、三龄更替时,同时出现二、三龄两组幼虫头咽骨和前、后气门,成熟二龄幼虫头咽骨颜色较深,新生成的三龄幼虫头咽骨颜色较浅,口钩钩部弯曲较平缓,基部宽大,咽骨背角长于腹角。成熟二龄幼虫前气门较小,颜色深,后气门小,为两裂;新生成的三龄幼虫前气门较大,颜色浅,后气门大,为三裂。在适宜其发育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至对应叠龄期的时间越短。幼虫在16℃、20℃、24℃、28℃、32℃条件下,一、二龄叠龄期出现的时间依次为:52±0.77小时、38±0.63小时、28±1.00小时、14±0.77小时、8±1.67小时;平均分别持续6±0.63小时、6±0.77小时、4±0.77小时、2±0.44小时、2±0.89小时;二、三龄叠龄期出现的时间依次为:110±1.67小时、98±0.89小时、74±1.67小时、38±0.89小时、26±1.41小时,平均分别持续7±0.63小时、6±0.77小时、4±0.44小时、2±0.44小时、2±0.63小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宜丝光绿蝇幼虫发育的温度范围内,幼虫发育呈现以下规律:1头咽骨各部位长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增加呈阶段性,即在每个龄期内部增长不明显,龄期更替前后,增长显著,达到最大值后,基本维持不变;头咽骨颜色随几丁质化程度增强而逐渐变深,口钩钩部弯曲逐渐平缓,基部渐宽,咽骨背角长于腹角;侧口骨和齿骨出现在二龄初期,没有附口骨出现。2随着幼虫的发育,前后气门、体表棘刺几丁质化程度逐渐增强,颜色逐渐变深,范围逐渐加大。3温度越高,幼虫发育速率越快,各结构发育至最大值所需时间越短。4对应叠龄期的出现随温度的升高而提前,叠龄期幼虫具备两个龄期的特征结构,并且分别呈现各自特点,其存在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死亡调查时,根据案发现场的环境、温度、观察采集到的丝光绿蝇幼虫标本的形态结构特征,参照这种蝇类幼虫头咽骨各部位长度变化及几丁质化程度的规律,准确推断出幼虫的发育历期,尤其是观察到叠龄期幼虫的形态特点时,可迅速判断其发育历期,从而推断死后间隔时间(PMI),为案件的侦破提供时间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