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本文的标题一样,文章的总体写作思路是以实践思维为工具对主体间性问题进行剖析的。但是本文的关键是通过这样一个剖析的过程来发现实践思维本身的问题。实践思维问题是文章的核心。而主体间性问题更主要的是起一种媒介的作用。本文的创新主要是一个角度的创新,视野的创新。在角度的创新中去重新看待一些问题。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本文的线索有两条:横向的线索可以说是从实践思维看主体间性问题;纵向的线索可以说是从主体间性看实践思维问题。双线索、双视角也是本文的一个独特之处。在绪论中就文章的写作框架还有详论。 主体性、多维性、动态性是实践思维的三大特征。那么在主体间性条件下实践思维的这三大特征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发生怎样的改变呢?以这样一个问题为起点,本文开始了实践思维对主体间性进行剖析的旅程。首先,实践思维发生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漂移。该部分的文章围绕着个体主体自我意识在主体间性条件下的变化展开论述。所谓实践思维的主体性,其关键就是自我意识在起作用。自我意识在主体的认知活动中充当了“主角”。在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漂移过程中,以实践活动为立足点主体的自我意识并没有消失而是在相互的实践过程中进行调整和妥协。这也可看作是主体间性产生和建立的基础。简言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实践与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实践过程是不一样的。但是人的实践思维的运思途径却是一样的。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用同样的工具去进行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那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其次,进一步对实践思维和主体间性问题进行多维性分析。该部分转向探讨主体间性问题的多维性。通过维度的扩展将整体主体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入。在分析个体主体之间、个体主体与整体主体之间以及整体主体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对前面的问题深化总结,提出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关于实践思维的困境问题和解决实践思维困境问题的可能。实践思维的困境问题是指人的实践思维在对待物与自然时是有效的。但在对待人与人时是不完全有效的,有时甚至是完全无效的。原因就在于主体间的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相互“干扰”的特征。同时相对真理和价值观的出现仅仅是提供了解决实践思维困境问题的可能性,而并不能做到消除实践思维的困境。 再次,在实践思维与主体间性问题的动态化理解中去重点把握如何应对实践思维是困境这一问题。该部分重点指出了动态实践中主体认识的选择性、时效性和静止性以及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相对静态和动态的表现。这是对实践思维困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更进一步深化。在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条件下理解这部分的问题。 最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部分。该部分算是全文的一个总结。文中指出了实践思维的困境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得到相对解决的。强调了价值观的选择与导向作用。在此基础上理解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的横向线索是把实践思维主体性、多维性、动态性以及主体间性个体主体间、整体主体间、个体主体与整体主体间的几重关系镶嵌在一起,采用的是从实践思维看主体间性问题的视角。本文的纵向线索则是在分析问题中提出实践思维的困境问题,在分析问题中找到解决实践思维困境问题的出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探讨在主体间性条件下的实践思维问题。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中完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