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瘢痕疙瘩是一种创伤异常愈合过程的结果,表现为瘢痕组织过度增生,超出原伤口界限并向局部正常组织浸润生长,可持续多年,极少进入成熟期,单纯切除后容易复发。由于瘢痕疙瘩具有独特的生长特性及临床表现,因此可视为一种创伤愈合后形成的良性肿瘤。瘢痕疙瘩可造成局部畸形,影响功能或外观,但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正常成熟瘢痕成纤维细胞相比,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表现过高的胶原合成率,在体外培养时可耐受乏营养因子条件,对许多抑制正常成纤维细胞的介质不敏感。尽管目前对于瘢痕疙瘩的成因有众多学说,如异常介质或细胞因子失调等,但其形成机制仍不明确。 p53基因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短臂13(17P13.1)约20Kb的区域上,编码一种分子量53 kd的磷酸蛋白。P53蛋白是一个多功能的转录因子,具有肿瘤抑制功能,在细胞周期的调控、维持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诱导细胞分化和促使DNA损伤细胞修复及凋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53基因的突变使其正常作用消失,导致基因组的异常,使肿瘤细胞的过度异常生长逃逸监控和抑制,对许多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p53基因和细胞凋亡有密切的关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明显降低,因此,可以设想在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中,p53基因突变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的:检测瘢痕疙瘩组织及其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进一步研究野生型p53基因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和凋亡中的作用,以探讨p53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 第一部分: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患者各12例共24人,取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组织,并分别采用同一患者正常皮肤及血标本作为对照,体外培养所取瘢痕组京二旱巨大学O 不 约 只 份上学位论文一织和皮肤组织的成纤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 (PCR-SSCP)和基因测序,检测各组织及相应成纤维细胞 P53基因 4-8外显子的突变。 第二部分: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Adp53)体外转染癫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采用 Northern Blot和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外源性野生型的3基因的表达。 第三部分: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Ad个53)体外转染癫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采用MTT法进行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DNA梯度电泳检测细胞的生长和凋亡。 结果: 第一部分:采用PCR-SSCP和基因测序,检测到9例短痕疙瘩组织及其成纤维细胞053基因4-7外显子的7种点突变和移码突变。正常疲痕组织,正常皮肤组织、相应成纤维细胞和血标本均未检测到突变。 第二部分:野生型0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Ad卡53)可高效地体外转染疾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染后 Id外源基因出现表达,3d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外源性p53mRNA和P53蛋白可在转染后成纤维细胞有效表达。 第三部分:与未转染癫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相比,转染野生型的3基因的癫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出现明显抑制,细胞生长曲线呈现低平型。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 GI期阻滞、凋亡峰及 GZ期、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DNA梯度电泳显示转染后细胞出现凋亡表现。 结论:p53基因突变在搬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状态及摊痕疙瘩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腺病毒可高效地体外转染瘤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并抑制细胞增殖。